栏目导航
COLUMN NAVIGATION
 
当前位置:主页 >> 专业解读 >> 从3.15“保水虾仁”事件,看认证在食品安全保障中的关键作用

从3.15“保水虾仁”事件,看认证在食品安全保障中的关键作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3-18  来源:HACCP联盟  作者:质量服务事业部 张芹
中共质检总局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核心提示:2025年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的“保水虾仁”事件,揭示了水产制品行业中超量添加保水剂(复合磷酸盐)、虚假标注、增重牟利等乱象,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同时对消费者信任和行业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
  2025年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的“保水虾仁”事件,揭示了水产制品行业中超量添加保水剂(复合磷酸盐)、虚假标注、增重牟利等乱象,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同时对消费者信任和行业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
 
  315晚会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为增加虾仁重量和改善产品卖相,超量添加保水剂(复合磷酸盐)。根据国家标准,冷冻虾仁中磷酸盐的最大添加量为每1000克5克(千分之五),但涉事企业的添加量高达千分之三十,保水率超过20%。此外,企业还通过包冰增重,使一斤虾仁解冻后仅剩三两,严重欺骗消费者。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企业在产品包装上并未标注保水剂的使用信息,仅标明“虾仁和水”,涉嫌隐瞒真实成分。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食品安全法规,更是一种欺诈行为。
 
  违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要求(V1.0)》相关条款要求:
 
  条款3.3良好卫生规范---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加工助剂的使用应符合法规和标准的要求,防止非预期使用。在“保水虾仁”事件里,企业超量添加保水剂(复合磷酸盐),远超国家标准规定的每1000克5克的最大添加量,这表明企业未能合理控制食品添加剂使用这一关键风险点,无法确保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不受到因添加剂滥用带来的污染风险,完全背离了该条款所强调的规范操作与风险防控要求;
 
  条款3.7 标识和追溯---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标识体系,确保消费者能够清晰获取产品的真实成分等关键信息,以便实现产品质量追溯。涉事企业隐瞒保水剂使用信息的行为,阻碍了消费者对产品成分的知情权,也使得产品在出现安全问题时难以精准追溯根源,严重破坏了整个标识与追溯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与 HACCP 体系认证要求的清晰、准确标识原则背道而驰。
 
  经认监委官网查证,本次315晚会曝光企业(宝辉水产有限公司、良基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均未进行过相关认证
 
  那么认证在食品安全保障中有什么关键作用呢?
 
  认证体系在食品安全领域本应充当坚实的防线。
 
  各类食品安全认证,如 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认证、ISO 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到销售全过程的严格评估,设定关键控制点和标准操作程序。例如获得 HACCP 认证的企业,需对从原材料采购源头,像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到食品加工过程中温度、时间等关键参数精准把控,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食品安全规范,向消费者传递产品安全性和质量有保障的信号,增强消费者对市场上食品的信心。
 
  认证体系还能助力行业自我净化。
 
  当多数企业积极参与并遵循认证标准时,那些违规操作、不重视食品安全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例如,消费者在选购虾仁产品时,往往更倾向于购买带有权威食品安全认证标识的产品,这会促使企业主动提升自身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申请相关认证,从而带动整个水产制品行业朝着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同时,认证机构持续的监督审核与定期复评,让获证企业不敢轻易放松对食品安全的管控,始终保持生产过程符合高标准,切实维护消费者信任以及行业良好声誉,从根本上防范类似 “保水虾仁” 这类食品安全问题的再次发生。
 
  相信在认证体系的持续完善与严格执行下,食品行业将重铸消费者信任,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让食品安全不再成为公众忧心的话题,真正守护好大众 “舌尖上的安全” 。
 
 
 
推荐产品&服务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