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质量资讯 >> 质量相关 >> 食品生产企业须严防原料引入导致的成品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食品生产企业须严防原料引入导致的成品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8-13  来源:食品人说食品事儿  作者:陈醉
核心提示:在食品工业不断发展的当下,因使用不合规原料造成成品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却逐渐凸显,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潜在风险。本次通过示列来聊聊该问题,供企业参考。
  在食品工业不断发展的当下,因使用不合规原料造成成品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却逐渐凸显,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潜在风险。本次通过示列来聊聊该问题,供企业参考。
 
  通过查看GB2760-2024,不难发现该速冻调制产品不允许添加栀子黄。但产品本身并没有直接添加,而是由配料裹粉引入的。那么只要符合GB2760的带入原则就是合规的。
 
  依据目前情形可以直接排除3.4.2主动带入(终产品允许添加),那就看看是否符合被动带入(3.4.1)。
 
一、回顾食品添加剂带入原则(3.4.1)
 
  被动带入原则的核心要点
 
  允许通过合规使用该食品添加剂的原料带入到终产品中,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首先,原料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要符合规定,不仅种类要允许在该原料中使用,使用量也不能超过最大限量。
 
  其次,原料在终产品中的使用是为了满足必要生产工艺需求,而不是为了刻意引入食品添加剂。
 
  最后,带入终产品的食品添加剂水平不应超过由原料带入水平,且在终产品中不起到工艺作用。
 
  回到示列本身,配料裹粉在GB2760-2024中分类为06.11且不能添加栀子黄。
  这意味着该原料本身不允许使用该食品添加剂,因此不符合 3.4.1a)中 “根据本标准,食品配料中允许使用该食品添加剂” 的要求。
 
二、导致超范围问题的原因分析
 
  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的界定
 
  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指的是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使用了GB2760不允许在该类食品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这种行为打破了食品添加剂使用的规范要求,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多方面的潜在威胁。可能会加重人体肝脏、肾脏的代谢负担,长期摄入甚至可能引发慢性疾病。
 
  以前文中提到的速冻调制食品案例为例,该产品终产品不允许使用栀子黄,其配料裹粉同样不被允许使用栀子黄,而栀子黄却通过裹粉进入了终产品,这显然属于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
 
  原料引入导致超范围使用的原因
 
  供应商管理不善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供应商管理不善是导致原料中添加剂不符合要求,进而使成品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重要因素。
 
  企业若对供应商审核不严格,仅凭一些片面信息如广告、传统认知或有限网络信息就进行初步筛选,难以全面了解供应商的资质、生产状况和质量控制水平。
 
  供应商可能为降低成本、追求利润,在原料中添加不合规的添加剂。
 
  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沟通不畅也易引发问题。
 
  当企业有特定的原料要求时,若未能及时、准确地传达给供应商,供应商就可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或常规生产,导致原料不符合要求。
 
  而且信息闭塞使得企业对供应商的生产过程缺乏了解,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供应商在原料中添加违规添加剂的行为,为后续生产埋下隐患。
 
  配方设计不当
 
  配方设计不当是企业成品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又一关键原因。
 
  配方是食品生产的灵魂,决定着原料的选择、加工工艺、成品形状等。
 
  企业在设计产品配方时,若未充分考虑原料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就可能出现问题。
 
  比如在开发一款新产品时,研发人员可能只关注了原料的功能性,如口感、色泽等,而忽略了原料中本身含有的食品添加剂是否符合终产品的使用规定。
 
  或者对各种原料中食品添加剂成分的叠加效应缺乏了解,导致多种原料混合后,终产品中某种食品添加剂的总量超出了规定范围。
 
  配方设计时缺乏对带入原则的准确应用,也会导致误以为原料中合规的食品添加剂就能直接带入终产品,从而引发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给食品安全带来风险。
 
  法规标准理解不足
 
  企业对食品添加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认知不足,是造成违规使用添加剂的关键因素。
 
  部分企业员工,包括管理层和一线生产人员,对国家关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品种、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限量等规定缺乏了解。
 
  可能不知道某些食品添加剂在特定食品中是被禁止使用的,或者不清楚添加剂的使用量限制。
 
  企业未进行系统的食品添加剂法律法规培训,使得员工在工作中容易犯错。
 
  在生产过程中,员工可能会按照自己的经验或习惯使用食品添加剂,而不顾及是否符合法规要求,从而导致了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也对消费者健康构成威胁。
 
三、企业应对措施
 
  加强供应商审核
 
  食品企业建立完善的供应商审核机制至关重要。在供应商选择初期,要全面收集数据,除了要求供应商提供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等资质证明外,还需获取原料检验报告、添加剂使用清单等文件,严格审查其合法性。
 
  制定详细的供应商审核标准,从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添加剂使用规范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
 
  对供应商的生产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生产环境、设备状况、原料存储条件以及添加剂的使用和管理情况,确保其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定期对供应商进行复评,关注其资质变动、生产状况调整等情况,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建立供应商信用档案,根据供应商的供货质量、配合程度等给予评价,对表现不佳的供应商进行警示或淘汰,从源头上保障原料中添加剂使用的合规性。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企业应构建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为食品添加剂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明确质量管理目标,将食品添加剂合规使用作为重要指标,如确保食品添加剂使用符合国家标准,产品合格率等。制定严格的质量政策,强调对食品安全的承诺,明确食品添加剂使用的规范和要求。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食品添加剂采购、储存、使用、记录等环节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确保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
 
  加强内部审核,定期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审核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记录、供应商资质文件等,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
 
  可利用质量管理工具如信息化管理系统,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监控和数据分析,提高质量管理效率和精准度,保障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安全合规。
 
  提升员工培训
 
  企业需高度重视员工培训,提升员工对食品添加剂合规使用的认知和技能。
 
  培训内容应涵盖食品添加剂的基本知识,包括种类、功能、使用标准和限量要求等;重点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如《食品安全法》、GB 2760等,让员工明确添加剂使用的法律边界;结合实际案例,剖析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危害和后果,增强员工的合规意识。
 
  培训方法要多样化,采用讲授法讲解理论知识,通过案例分析、经验教训等方式让员工深入理解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利用多媒体资料增强培训的直观性。
 
  建立培训考核机制,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确保培训效果,激励员工积极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其在工作中对食品添加剂合规使用的操作水平。
 
  建立健全追溯体系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食品添加剂使用追溯体系,确保食品添加剂使用可追溯。
 
  在采购环节,详细记录供应商信息、食品添加剂品种、数量、批次等,建立采购档案。
 
  在储存环节,对添加剂进行分类存放,记录入库、出库时间和数量,确保添加剂来源和去向清晰。
 
  在使用环节,准确记录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时间、使用量、使用产品和操作人员等信息,确保食品添加剂使用过程可追溯。
 
  一旦出现食品添加剂使用问题,可通过追溯体系迅速查找问题源头,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问题产品流入市场,保障食品安全,维护企业声誉。
 
  综上,示例中因裹粉含非法栀子黄导致速冻调制食品不合规的教训,深刻揭示了这一风险的隐蔽性与破坏性。它绝非简单的供应商管理问题,而是对企业供应链管控能力、法规理解深度、风险预见能力、内部协同效率和质量管理体系韧性的全方位考验。
 
  企业应摒弃“原料合规是供应商的事”、“成品合格就万事大吉”的侥幸心理,深刻理解带入原则的符合条件。唯有将防控关口前移,构建起覆盖“供应商准入 -> 原料评估审批 -> 配方工艺设计 -> 入厂与过程监控 -> 成品验证”的全链条、精细化、动态化的管理体系,方能在复杂多变的供应链挑战中,确保产品安全合规,守护企业品牌生命线,赢得市场的持久信任。
 
 
 
推荐产品&服务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