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质量资讯 >> 管理体系 >>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常见不符合项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常见不符合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5-15  来源:HACCP联盟公众号  作者:审核员大圣
核心提示:以下是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中常见的不符合项:
  以下是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中常见的不符合项:
 
一、文件控制方面
 
  1.文件缺失或版本错误
 
  没有建立完整的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等相关文件。例如,企业声称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但实际审核过程中发现没有环境管理手册,或者手册中的内容不符合 ISO14001 等标准的要求,缺少对环境方针、组织结构和职责等关键要素的阐述。
 
  文件版本混乱,现场使用的文件与受控文件清单上的版本不一致。如某车间工人正在使用的操作规程文件是旧版本,而文件控制部门已经更新了该文件,但未及时将新版本发放到车间,导致工人按照过时的、可能不环保的操作方式作业。
 
  2.文件更新不及时
 
  当组织的生产过程、原材料、法律法规要求等发生变化时,没有及时更新文件。例如,企业更换了原材料供应商,新供应商的原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如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等)与原供应商不同,但相关文件(如原材料环境管理程序)未对新供应商原材料的管控要求进行更新。
 
二、记录管理方面
 
  1.记录不完整
 
  缺少环境监测记录,如废气、废水排放监测数据缺失。对于有废气排放的企业,按照规定应该定期监测废气中的污染物浓度,但审核时发现企业没有记录过去半年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数据。
 
  缺少对环境培训、应急演练等活动的记录。例如,企业声称定期组织员工进行环境培训,但在审核过程中找不到培训签到表、培训内容记录、培训考核结果等相关记录,无法证明培训活动的有效开展。
 
  2.记录不准确或不真实
 
  监测记录数据有明显错误,如记录的废水排放量超过了企业生产设备的理论最大产生量。这可能是由于监测人员操作失误或者记录不规范导致的,影响对企业环境绩效的真实评估。
 
  应急演练记录造假,为了应对审核,企业临时编写应急演练记录,但记录中的时间、参与人员、演练过程等信息不符合实际情况。
 
三、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方面
 
  1.未识别和获取相关法律法规
 
  企业没有识别出与其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例如,一家化工企业没有识别出新发布的关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法规,导致其在危险化学品的储存、使用等环节不符合法规要求。
 
  没有建立获取环境法律法规的渠道,不能及时更新法规信息。如企业没有订阅环保部门的法规信息平台,也没有安排专人定期查询法律法规变化,使得企业在环评审批要求变化后,仍然按照旧的环评要求开展建设项目。
 
  2.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排放污染物超过标准要求。如企业的废水排放口监测数据显示化学需氧量(COD)超过了当地环保部门规定的排放标准,这是严重的不符合项,会对环境造成直接的污染。
 
  未依法取得相关环境许可。例如,企业未办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却从事危险废物的收集、处置活动,这属于违法经营行为。
 
四、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方面
 
  1.识别不充分
 
  没有识别生产过程中的全部环境因素。例如,在机械加工企业,除了关注金属加工液的使用和废液处理等常见环境因素外,忽视了车间内设备保养过程中润滑油的泄漏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对于新产品、新工艺等没有及时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当企业开发新的电子产品时,没有考虑产品原材料中的稀有金属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破坏等环境因素。
 
  2.评价不准确
 
  对环境因素的重要程度评价错误。例如,将一般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作为重要环境因素,而忽略了危险废弃物的环境风险。实际上,危险废弃物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可能对土壤、水体等造成严重污染,其风险远高于一般固体废弃物。
 
五、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方面
 
  1. 目标、指标不合理
 
  目标、指标没有体现持续改进的要求。例如,企业设定的年度能源消耗降低目标仅为 1%,而在过去几年能源消耗一直呈上升趋势,且同行业先进企业能源消耗降低速度可以达到 5%-10%,说明该企业目标缺乏挑战性和持续改进性。
 
  目标、指标与环境因素不匹配。如果企业主要环境因素是 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但目标、指标中没有涉及 VOCs 减排的内容,而是着重于固体废弃物的减少,这就说明目标、指标的设定没有紧密围绕关键环境因素。
 
  2. 环境管理方案不完善
 
  环境管理方案中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例如,对于降低废气排放的方案,没有明确哪个部门负责设备改造、哪个部门负责监测等,导致方案无法有效实施。
 
  缺少资源保障措施。如企业计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以实现废水达标排放的目标,但在环境管理方案中没有明确资金预算、设备采购来源等资源保障内容。
 
六、运行控制方面
 
  1. 采购控制不符合要求
 
  采购的原材料不符合环境要求。例如,企业采购的木材没有合法的森林资源认证,可能存在非法砍伐导致的环境问题。
 
  对供应商的环境管理没有进行有效评审。企业在选择原材料供应商时,没有考虑供应商的环境表现,如供应商是否遵守环境法律法规、是否有良好的环境管理体系等。
 
  2. 生产过程控制不力
 
  设备操作不规范,导致物料泄漏、能源浪费等环境问题。例如,在化工企业中,反应釜的操作人员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物料投加和温度控制,导致物料溢出,造成原材料浪费和环境污染。
 
  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不善。如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场所不符合防火、防爆、防泄漏等安全和环境要求,没有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和标识。
 
七、应急准备和响应方面
 
  1. 应急预案不完善
 
  应急预案内容不全面。例如,缺少对突发环境事件(如化学品泄漏、火灾引发的环境污染等)的应急处置流程,没有明确应急救援人员的分工、应急物资的调配等关键内容。
 
  应急预案没有与周边社区或相关部门有效衔接。企业如果位于居民区附近,没有和当地消防部门、医疗机构等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当发生环境事故时,可能无法及时得到外部支援。
 
  2. 应急演练不足
 
  应急演练频次不够。企业没有按照规定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员工对应急预案不熟悉,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可能手足无措。
 
  应急演练效果不佳。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整改,如演练发现应急物资不足,但企业没有及时补充,在下次演练或实际事故发生时,仍然存在物资短缺的问题。
 
 
 
推荐产品&服务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