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食品质量安全需从法规完善、全链条监管、生产加工规范、流通环节控制及消费者教育等多维度综合施策:
完善法规与强化监管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定严格的标准和处罚条例,明确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提高违法成本以形成有效震慑。
强化全链条监管:推动从生产、加工、流通到消费各环节的动态化、立体化监管体系,利用科技手段(如AI识别、区块链追溯)提升监管效能。
属地化精准治理:通过“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动态调整巡查频次,对重点区域和品种实施靶向整改与长效巩固。
生产加工环节的规范操作
原料控制与加工标准:严格原料采购索证索票制度,禁止使用过期或不合格原料;加工过程需彻底煮熟煮透,避免交叉污染;冷藏食品需在规定温度下存放并定期清理冰箱。
追溯体系建立: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食品全流程可追溯,确保问题产品可快速召回。
流通环节的风险防控
重点品种检测:对肉类、水产品等高风险品种实施全覆盖检测,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冷链管理:规范冷链运输和贮存流程,确保食品在各环节的温度控制符合安全标准。
通过上述措施的协同作用,可构建从源头到终端的食品安全防护网,有效降低风险隐患。食品企业要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需要遵循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控制要求。
具体来说,食品企业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制定并实施控制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六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就下列事项制定并实施控制要求,以保证所生产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1、原料采购、原料验收、投料等原料控制。
这包括有效管理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等物料的采购和使用,确保物料合格。
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并对物料进行验收审核。
原材料是食品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故而,在原材料筛选环节,必须慎之又慎。要精挑细选优质供应商,查看其资质是否齐全,信誉是否良好,生产环境是否达标,从源头上降低风险。
对每一批次的原材料都要进行严格检验,除了查验外观、规格等基本指标外,还需运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对其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以及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害物质进行精准检测。
2、生产工序、设备、贮存、包装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
食品企业应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控,确保生产环境、设备和工艺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生产过程是食品品控的核心环节,需严格遵循生产标准与卫生规范。
企业应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详尽且可行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并确保每一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并严格执行。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温度、时间、压力、酸碱度等工艺参数对产品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3、成品检测把关:质量达标的最后防线
成品检测是食品品控的最后一道关键防线,通过科学严谨的检测,能够有效甄别产品是否符合质量标准,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成品检测的项目繁多,涵盖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以及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害物质的检测。
感官指标检测主要评估食品的色泽、气味、口感、形态等是否正常,是否符合产品的特性和消费者的预期。
理化指标检测则包括对食品的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肪、糖分、酸度、碱度、过氧化值、酸价等成分的分析,以确定其营养成分含量和化学性质是否达标。
微生物指标检测重点关注食品中的菌落总数、霉菌、酵母、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的数量是否超标,这些微生物的存在可能引发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病。
食品添加剂检测旨在确保添加剂的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防止超量或违规使用添加剂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企业应根据产品的特点和检测要求,合理选择检测方法,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了保证检测的有效性,还需合理确定检测频率。对于大规模生产的食品,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式,按照一定的比例抽取样品进行检测。
一般来说,对于高风险食品或新产品,应增加检测频率;对于生产工艺稳定、质量可靠的产品,可适当降低检测频率。但无论如何,都要确保每一批次产品在出厂前都经过严格检测。
倘若检测过程中发现不合格产品,必须立即启动严格的处理流程。将不合格产品进行隔离标识,防止其与合格产品混淆。
然后,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深入分析,查明原因,可能是原材料问题、生产工艺问题、设备故障问题或者人员操作问题等。
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如更换原材料供应商、调整生产工艺参数、维修设备或加强人员培训等。在整改完成后,对产品进行再次检测,直至合格后方可放行。对于无法整改或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产品,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如销毁、召回等,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4、人员与环境管理:内外兼修筑安全
人是食品生产的关键要素,人员的卫生状况和操作行为直接关乎食品质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人员卫生培训与健康检查。
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全面系统的卫生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生产卫生规范、个人卫生习惯养成以及食品污染防控等方面。
通过培训,使员工深刻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不卫生操作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自觉遵守卫生规范,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例如,员工要勤洗手、勤洗澡、勤换洗衣物,保持身体清洁;在工作期间,不得佩戴首饰、涂指甲油、化妆等,避免异物掉入食品中;咳嗽、打喷嚏时要避开食品和生产设备,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
同时,建立健全员工健康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健康体检,重点检查是否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
对于新入职员工,必须在上岗前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一旦发现员工患有上述疾病,要立即调离食品生产岗位,待康复后方可重新上岗。
食品生产环境的优劣也是影响食品品控的重要因素。
企业应全力打造清洁卫生、无污染的生产环境,为食品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生产车间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及时排出车间内的异味、湿气和有害气体,确保空气清新。定期对车间地面、墙壁、天花板、设备表面等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可采用紫外线消毒、化学消毒剂擦拭或喷洒等方式,杀灭细菌、病毒、霉菌等微生物,减少微生物滋生的机会。
例如,每天生产结束后,对车间进行彻底清扫,先用清水冲洗地面和设备表面,然后用消毒液进行消毒,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晾干。
合理规划车间布局,严格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如原料区、加工区、包装区、成品区等,并设置明显的标识牌,防止交叉污染。
原料区要与加工区有效隔离,避免原料受到污染;加工区要根据生产工艺的不同,进一步划分不同的操作区域,如清洗区、切割区、烹饪区等,防止不同工序之间的交叉污染。
此外,还要加强对生产环境中鼠害、虫害等的防控。在车间周围设置灭鼠设施,如鼠夹、鼠笼、毒饵站等,定期投放灭鼠药;在车间入口和窗户处安装防虫网,防止蚊虫、苍蝇等飞虫进入车间。
同时,定期对车间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发现和清理鼠洞、虫巢等隐患,确保生产环境的安全卫生。
5、运输和交付控制。
食品在运输和交付过程中也应符合食品安全要求,防止污染和变质。
二、遵守食品安全法规
食品生产经营者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四条的规定,对其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这包括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并承担社会责任。
三、取得相应资质或许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必须取得相应的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或资质。
未取得许可或资质的企业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否则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处罚。
食品企业要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需要制定并实施严格的控制要求,遵守食品安全法规,并取得相应的资质或许可。
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食品企业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石。
在食品行业,确保食品品质安全稳定是企业的生命线,贯穿从新品研发到工厂生产管控的全生命周期。
最后总结:
实现食品品质稳定不是单一环节的任务,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
顶层承诺: 管理层对质量的重视和资源投入。
科学方法: 在产品设计(研发)阶段就考虑稳定性和可制造性(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 Stability),通过DOE等科学方法优化工艺。
无缝衔接: 研发与生产的紧密协作,特别是技术转移环节的严谨性至关重要。
过程控制: 生产过程中对关键要素(人、机、料、法、环)的有效控制是核心。
体系保障: 健全且有效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基础框架。
数据驱动: 基于监控和检测数据进行决策和持续改进。
风险思维: 识别和管理各环节的风险(HACCP是典型应用)。
持续改进: 永不满足现状,不断寻求优化和提升。
只有将这些关键因素和措施融入到从研发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并持之以恒地严格执行,食品工厂才能持续稳定地生产出安全、优质、满足消费者期望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