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与范围
1.1 目的
本标准操作程序(SSOP)旨在确保肉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安全,预防食品污染,保持产品符合相关卫生标准及法律法规的要求。通过规范各生产环节的卫生操作,保障产品质量,减少交叉污染的风险,提升生产效率,维护消费者健康与企业信誉。
具体目标包括:
确保原料接收、加工、包装、存储和运输等环节的卫生管理到位。
防止外来污染物(如微生物、化学物质和物理异物)进入生产过程。
提高员工的卫生意识,规范其操作行为,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1.2 适用范围
本SP适用于公司所有从事肉制品加工、包装、存储、运输等相关工作的人员及设备操作。其覆盖范围包括:
原料采购与接收
原料解冻、分割、加工、成型、热处理、包装、冷藏等生产环节
生产区域及环境的清洁与消毒
包装材料的管理与使用
运输与仓储的卫生要求
废弃物的处理与卫生管理
2、个人卫生与岗位职责
2.1 个人卫生要求
为了确保肉制品生产过程中卫生安全,所有员工必须严格遵守以下个人卫生要求:
(1)进入生产区域前
员工必须在进入生产区域前更换清洁的工作服、帽子、口罩、鞋套等防护用品,确保所有头发和面部不暴露在外,防止异物掉入食品中。
必须使用专用洗手设施,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彻底清洗手指、指甲缝等),并进行手部消毒。
禁止佩戴手表、首饰等饰品,避免物理异物污染。
(2)工作期间卫生要求
在操作过程中,保持双手清洁,必要时定时洗手或消毒,特别是在处理生肉、垃圾或其他可能的污染物后。
不得在生产区域内进食、饮水或吸烟,避免将外部污染带入食品加工环境。
在上厕所或处理其他非食品操作任务后,必须重新洗手消毒,保持手部卫生。
(3)病症控制
有发烧、呕吐、腹泻、皮肤感染或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员工不得进入食品生产区域。出现类似症状的员工应立即报告主管,暂停生产工作。
遵循公司内部的健康管理规定,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2.2岗位职责分工
为了确保生产过程的高效与卫生,各岗位应严格按照职责分工执行操作,具体分工如下:
(1)生产操作员
负责严格按照生产流程和卫生标准进行原料处理、加工、包装等环节的操作,确保不发生交叉污染。
维护工作区卫生,按要求对使用的工具、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
及时报告设备故障或卫生问题,确保生产环境安全。
(2)清洁员
负责生产环境的清洁工作,包括地面、墙面、设备表面、工具的定期清洗和消毒。
按照规定的清洁程序使用正确的清洁剂、消毒剂,并填写相关清洁记录。
确保废弃物处理设施的清洁,并按照垃圾分类要求处理废弃物。
(3)质量监督员
定期检查生产环境、设备、工具的卫生状况,确保符合公司和法规的卫生要求。
监督员工个人卫生和操作流程的执行情况,防止不合规行为的发生。
对发现的卫生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向上级报告异常情况。
(4)设备维护员
负责生产设备的日常维护与故障处理,确保设备运行时的卫生和安全。
定期检查设备的清洁状况,配合清洁员进行设备的深度清洁与消毒。
3、具体岗位操作流程
3.1原料接收岗位
3.1.1 原料验收卫生要求
验收前检查:接收人员在验收原料时必须确保个人防护到位,包括佩戴工作服、手套、帽子、口罩等。
原料包装检查:检查原料包装的完整性,确保无破损、污染或泄漏。若发现有破损或异常,需拒收或及时隔离处理,避免污染生产环境。
外观与气味检查:确认原料的外观无腐败迹象,气味正常无异味。若有不符合要求的原料,需立即报告并做进一步处理。
卫生证明文件核查:确保每批原料均附有合格的卫生证明文件(如检验检疫证明等),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温度检查:对于冷冻或冷藏的原料,接收时需检测其温度,确保其处于合适的储存温度范围内,避免温度波动导致原料变质。
3.1.2 原料搬运工具清洁消毒
工具清洁要求:搬运工具如手推车、托盘等应在每次使用前后进行清洁,特别是在运输生鲜原料时,防止残留物滋生细菌。
工具消毒频率:定期使用消毒剂对搬运工具进行消毒,尤其是接触到易腐败或高风险的原料时,确保工具表面无病菌和污染物残留。
清洁记录:每次清洁与消毒后,相关操作人员需填写清洁记录表,记录清洁时间、使用的消毒剂种类及浓度,确保有据可查。
3.1.3 原料存储区域卫生管理
环境卫生要求:原料存储区域应保持干净整洁,地面、墙面无污渍或积水,防止细菌滋生和交叉污染。
温度控制:冷藏或冷冻的原料存储区应定期监测温度,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符合不同原料的储存温度要求。
分区管理:不同种类的原料应分区域存储,避免生熟食材混放。高风险原料(如生肉类)应与其他低风险原料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卫生设备维护:存储区的清洁工具、消毒设备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存储区域内垃圾应及时清理,防止滋生有害物质。
存储容器管理:存储原料的容器应定期清洗和消毒,容器内部应保持清洁无异物,且标明原料种类和日期,避免混淆。
3.2解冻与切割岗位
3.2.1 解冻设备的卫生要求
设备清洁频率:解冻设备在每日使用前和使用后应进行彻底清洁,特别是在设备接触生肉制品后。清洁时需使用专用清洁剂和热水,确保设备无油脂、血污和残留物。
设备消毒要求:在清洁后,需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如次氯酸钠溶液)对设备进行消毒,确保无病菌残留。消毒后,需用清水冲洗,避免化学残留。
设备维护:定期检查解冻设备的运行状况,确保设备无故障并正常工作。解冻设备的排水系统需畅通,防止积水和细菌滋生,设备内外应保持无积水和异味。
温度监控:解冻设备应保持在规定的解冻温度范围内,避免解冻不均匀或温度过高导致食品腐败。应安装温度监控设备,并定期检查和记录解冻温度。
3.2.2 切割刀具、砧板的清洁消毒程序
刀具清洁程序:刀具在每次使用后应立即清洗,去除肉类、脂肪和其他残渣。使用专用清洁剂、热水清洗后,需用消毒剂(如酒精或氯基消毒剂)进行消毒,确保无细菌残留。消毒后的刀具应妥善存放,避免与其他工具接触。
砧板清洁程序:砧板应每日进行彻底清洁,使用清洁剂刷洗表面,特别是凹陷处应仔细清理,防止肉类残渣堆积。清洗后需使用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消毒,确保其表面无细菌残留。砧板应在空气中自然晾干,避免用抹布擦拭,防止二次污染。
清洗消毒频率:刀具和砧板应在每次操作前、操作间隔以及更换食材时进行清洗消毒,避免交叉污染。同时在一段连续使用后(如每两小时)进行额外消毒,保持高卫生标准。
储存管理:清洁后的刀具和砧板应存放在干净的专用架子或容器中,避免与其他物品混放,确保其卫生状态不受影响。
3.2.3 解冻、切割区域的环境卫生维护
地面清洁:解冻和切割区域的地面应保持干净无积水,防止细菌滋生。地面清洁频率为每次解冻或切割结束后,必要时使用清洁剂和热水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
工作台和操作台清洁:每日使用前和使用后,应对操作台表面进行清洁,使用清洁剂和消毒剂擦拭,确保无残留物和病菌。
空气质量控制:确保解冻和切割区域的通风系统正常运行,空气流通良好,避免异味和湿气积聚。定期清洁通风设备,避免其成为污染源。
垃圾处理:切割产生的废弃物(如骨头、脂肪等)应及时处理,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环境中。垃圾桶应每日清空,并定期清洁和消毒,避免细菌滋生。
防护措施:切割和解冻区域应与其他操作区域明确分隔,避免交叉污染。工作人员应遵守个人卫生要求,佩戴防护服、手套等,防止个人对食品的污染。
3.3腌制和调味岗位
3.3.1 腌制设备的清洁与消毒
清洁频率:腌制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应进行彻底清洗,去除残留的调味料和食品残渣,防止细菌滋生。应使用适当的清洁剂进行刷洗,并用热水冲洗。
消毒要求:清洁后,需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对腌制设备进行消毒,消毒后用清水冲洗以避免化学残留。消毒操作应根据生产需要按时进行,确保设备始终处于卫生状态。
维护与检查:定期检查腌制设备的运转状态和卫生状况,确保无故障和污染隐患。设备的可拆卸部件应定期拆解清洗,并记录清洁与消毒过程。
3.3.2 调味品存储区域卫生要求
存储环境:调味品应存放在干燥、通风良好、温度适中的区域,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防止调味品受潮变质。定期检查存储区域的温湿度,确保符合规定的储存条件。
容器卫生:调味品存储容器应定期清洗和消毒,确保无残留物和污染。容器必须密封,防止灰尘、虫害或其他外部污染物进入。
卫生管理:存储区域应保持清洁,每日进行卫生打扫,避免堆放杂物和垃圾。调味品应分类摆放,并标识清楚,避免不同调味品交叉污染。
3.3.3 腌制过程中环境控制与卫生操作
工作区域清洁:腌制操作区域应每日清洁,包括地面、工作台和设备表面。使用适当的清洁剂和消毒剂进行彻底清洗,防止油脂和调味料残留。
防护措施:操作人员在腌制过程中应佩戴工作服、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避免身体直接接触食品,防止交叉污染。防护服应保持干净整洁,必要时进行更换。
空气流通:保持腌制区域空气流通良好,定期清洁通风设备,防止空气中的灰尘、微生物污染食品。
3.4搅拌和成型岗位
3.4.1 搅拌设备及工具的清洗与消毒
设备清洗程序:搅拌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应立即进行清洗,特别是搅拌叶片、内壁等容易积存残渣的部分。使用适当的清洁剂和热水彻底清洗,确保设备无食品残留。
消毒程序:清洁后需对设备进行消毒,消毒剂可使用次氯酸钠或其他适宜的食品级消毒剂。消毒完成后,必须用清水冲洗干净,防止化学残留影响食品安全。
工具清洁:所有用于搅拌的工具,如铲子、勺子等,均应在使用后及时清洗并消毒,确保无残留物或病菌。
3.4.2 成型工具的清洁与保养
工具清洁程序:成型工具在每次使用后应立即清洁,确保工具表面无残留物。使用清洁剂和热水清洗后,需使用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
保养要求:成型工具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工具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避免工具表面磨损或变形,必要时应更换,以防止影响成型效果或污染食品。
存储管理:清洁和消毒后的工具应存放在干净、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与未清洁的工具混放。工具应挂放或摆放在专用的存放架上,防止污染。
3.4.3 工作区地面和空气的卫生控制
地面清洁:搅拌和成型区域的地面应保持清洁,避免积水、油脂或食品残渣的堆积。应使用清洁剂和热水进行定期清洁,并使用消毒剂消毒地面,防止细菌滋生。
空气质量:确保区域内的空气流通良好,防止空气中灰尘或其他微粒污染食品。应定期检查并清洁通风系统,确保其正常运作,保持工作区空气清新。
卫生监督:区域卫生应定期检查,确保每次操作后的清洁和消毒到位。必要时填写清洁和消毒记录,确保有据可查。
3.5热处理岗位
3.5.1 烤箱、蒸煮设备的清洁要求
日常清洁:烤箱和蒸煮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必须进行清洁,去除设备内的食物残渣、油脂和积垢。清洁时,使用食品安全的清洁剂和热水,确保设备表面无残留物。
深度清洁:定期进行设备的深度清洁,特别是设备的内部难以接触到的部分,如烤箱的加热元件和蒸煮设备的蒸汽口等,防止残渣积聚导致细菌滋生。
清洁记录:每次清洁后,应填写设备清洁记录表,确保清洁操作的可追溯性,并由主管定期检查清洁情况。
3.5.2 热处理后的工作台和设备消毒
工作台清洁与消毒:热处理后的工作台应立即进行清洁和消毒,使用适合食品加工的消毒剂(如次氯酸钠溶液),确保表面无食物残留和微生物污染。
设备消毒:烤箱和蒸煮设备使用后,不仅要清洁还应进行高温消毒,特别是设备的内壁和托盘,确保无病菌残留。每次消毒后应进行必要的冷却,避免设备过热影响后续使用。
操作工具消毒:所有与热处理食品接触的工具,如钳子、托盘等,在热处理后也应进行清洗和消毒,确保无交叉污染。
3.5.3 热处理过程中交叉污染的预防措施
生熟分离:在热处理过程中,应严格区分生食材和熟食材的操作区域,避免生熟交叉污染。生食和熟食不得使用同一操作工具或设备,防止细菌传播。
操作人员防护:操作人员在处理热处理食品时应佩戴干净的工作服、手套、帽子和口罩,避免个人直接接触食品,防止交叉污染。
物料流动控制:热处理后的熟食应及时转移到包装区域,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开放环境中。转移过程应使用专用的清洁容器,防止与其他食材混放。
3.6包装岗位
3.6.1 包装材料存放区域的卫生要求
存放条件:包装材料应存放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区域,避免阳光直射和湿气,防止材料受潮或变质。确保存放区域温度和湿度符合规定要求。
防护措施:包装材料应存放在密封容器或包装中,防止灰尘、异物和虫害侵入。使用前应检查包装材料是否有破损或污染,发现异常应及时更换。
清洁管理:包装材料的存放区域应每日清洁,避免垃圾和杂物堆积,保持环境整洁。定期检查防虫、防鼠措施的有效性,确保卫生标准。
3.6.2 包装设备的清洁与消毒
日常清洁:包装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应进行清洁,特别是与食品直接接触的部位,如传送带、封口装置等,必须使用食品安全的清洁剂和清水进行清洗。
消毒程序:清洁后应对设备进行消毒,确保没有细菌或病原体残留。消毒时使用适合食品加工的消毒剂,并在消毒后用清水冲洗设备,防止化学残留。
定期维护:设备的关键部件应定期检查和维护,避免由于设备故障导致食品包装不合格或交叉污染。所有维护工作应有记录并定期审核。
3.6.3 包装人员个人卫生操作
个人卫生要求:包装人员在进入包装区域前必须洗手消毒,穿戴干净的工作服、帽子、口罩和手套,确保个人卫生。手套在处理完每一批次后应更换,以防止污染下一批次食品。
操作纪律:禁止包装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接触与食品无关的物品,如手机、个人物品等。不得在包装区域内进食、饮水或吸烟,避免污染食品。
健康检查:所有包装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出现感冒、皮肤感染等症状时,不得进入包装区域操作,以免污染食品。
3.7冷藏与仓储岗位
3.7.1 冷藏设备的清洁消毒
设备清洁频率:冷藏设备应定期清洁,至少每周进行一次深度清洁。每日运行时要保证内外部无霜、无积水,防止设备内部结冰或滋生霉菌。
清洁步骤:先关闭冷藏设备电源,移除存储物品。使用食品安全的清洁剂和温水清洗冷藏设备内部表面、搁架、托盘和门封条,去除污垢、油渍和残留物。用消毒剂进行消毒,确保无病菌滋生。
消毒后处理:清洁和消毒后,使用清水冲洗,避免消毒剂残留,之后用干净的抹布擦干。设备恢复工作前应彻底晾干。
3.7.2 仓储区域的卫生管理
环境清洁:仓储区域应保持干净、整洁,避免灰尘、垃圾和杂物堆积。每天对仓储区域进行卫生打扫,定期进行深度清洁。
温湿度控制:冷藏和仓储区域的温湿度应定期监控,确保符合食品储存要求。过高的温度或湿度可能导致食品变质,因此需要及时调节。
虫害防治:仓储区域应设有防虫、防鼠设施,并定期检查和维护,避免虫害侵入。
3.7.3 出入库物品的卫生检查
入库检查:所有进入仓储区域的物品必须经过卫生检查,确保包装完整、无污染。对冷冻或冷藏食品,需检测其温度,确保在规定的储存温度范围内。
出库检查:物品出库时需再次检查,确保无变质、包装破损或其他污染问题。对于温控食品,需确认温度在规定范围内,出库前可使用红外测温仪进行检测。
记录管理:所有出入库物品的检查应有记录,确保可追溯性,以便在发现问题时进行及时处理。
3.8运输岗位
3.8.1 运输车辆的卫生检查
车辆卫生标准:运输食品的车辆应保持干净整洁,车厢内不得有垃圾、异味或其他污染物。使用前检查车辆内部是否符合卫生标准。
卫生检查频率:在每次装载食品前和运输后,必须对运输车辆进行全面卫生检查,并填写相应记录,确保车辆处于合格状态。
温控车辆检查:冷链运输车辆应定期检查温控设备,确保其正常工作。运输前应调节至适当的温度,确保食品在运输过程中处于合适的温度范围内。
3.8.2 运输工具清洁与消毒
车辆清洁程序:运输工具在每次使用后应立即清洁,特别是运输食品的车厢部分,清除残留物和污渍。使用适合食品接触的清洁剂进行清洗,并用水冲洗干净。
消毒程序:清洁后应对车辆进行消毒,确保车厢内部无病菌。消毒时使用适合食品运输的消毒剂(如次氯酸钠溶液),消毒后用清水冲洗,并彻底晾干。
工具管理:运输时使用的搬运工具,如托盘、货架等,也应在每次使用后进行清洗和消毒,防止交叉污染。
3.8.3 运输过程中产品的卫生保护
包装防护:运输过程中,所有食品应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确保包装完整无破损,防止灰尘、虫害等外界污染物进入。
温度控制:运输温控食品时,需确保冷链运输的全程温度控制在适当范围内。装车前检查温控设备,运输过程中应定时检查温度记录,确保食品处于安全温度内。
交叉污染预防:运输时应避免不同种类的食品混装,尤其是生鲜食品和熟制品,应分开运输,以防交叉污染。必要时使用隔离设备或独立运输不同类别的食品。
4、废弃物处理
4.1 废弃物分类和收集要求
分类要求:所有废弃物应根据类别进行分类处理,主要分为可回收废物、不可回收废物、危险废物(如化学品容器等)、以及食品废弃物。每个废物种类应使用不同颜色或标签的垃圾袋或容器收集。
收集频率:废弃物应按规定频率收集,避免堆积过久造成污染。食品废弃物和危险废物应优先处理,尽量在当日处理完毕,防止腐败或危害健康。
收集工具管理:用于废弃物收集的工具(如垃圾桶、搬运车等)应专用,不得与食品或生产工具混用,以避免交叉污染。
4.2 废弃物存放区卫生管理
区域清洁:废弃物存放区域应远离食品加工区,保持干净无异味。地面应每天清洗,必要时进行消毒,防止细菌滋生。
通风要求:存放区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确保废弃物不会因存放时间过长而发出异味或吸引害虫。
防虫防鼠措施:应定期检查废弃物存放区的防虫防鼠设施,确保垃圾桶密闭良好,防止虫害侵入。
4.3 废弃物处理设施清洁与维护
设施清洁:废弃物处理设施(如垃圾桶、废弃物车)应定期清洗,至少每周清洗一次,并使用适合的消毒剂消毒,确保设施内部无残留物或异味。
设施维护:定期检查设施是否存在破损、腐蚀或不适用的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维修或更换,避免废弃物处理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
清洁记录:所有废弃物处理设施的清洁和消毒操作应记录在案,以备日后查验和审计。
5、清洁与消毒程序
5.1 每日清洁操作程序
日常清洁任务:所有生产和工作区域应每日进行清洁,包括地面、设备表面、操作台、工具等。操作人员应在每个班次结束后,按规定步骤完成当日清洁。
清洁工具管理:清洁工具(如拖把、抹布、刷子等)应分类存放,不同区域的清洁工具不得混用,防止交叉污染。使用后应及时清洗和晾干。
消毒剂使用:日常清洁后,应根据具体要求使用食品级消毒剂对操作台、设备等进行消毒,确保卫生达标。消毒剂浓度和使用时间应符合规定。
5.2 每周深度清洁和消毒操作
深度清洁范围:每周应进行一次深度清洁,包括清洗设备内部难以触及的部分(如烤箱内部、冷藏设备的内部隔板等)、墙壁、地面、排水系统等。
消毒要求:深度清洁后,应进行彻底的消毒,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尤其是高风险区域,如冷藏区、热处理区。消毒后应进行充分的通风和冲洗,确保无化学残留。
清洁工具的消毒:深度清洁时,所有用于清洁的工具也应经过消毒处理,以确保下次使用时不会带入污染源。
5.3 清洁消毒记录表的填写与审核
记录表填写:所有清洁与消毒操作完成后,相关人员应填写清洁消毒记录表,内容包括清洁区域、消毒剂种类、浓度、操作人员、日期和时间等。
审核制度:每周的清洁记录应由部门主管或质量管理人员进行审核,确保所有操作符合规定要求,并对发现的不足进行纠正。
存档和追溯:所有记录表应妥善保存,以备日后审计和查验,确保清洁消毒操作的可追溯性。
6、培训与记录
6.1 员工卫生操作培训
培训内容:员工应定期接受卫生操作培训,内容包括个人卫生、食品安全操作规程、清洁与消毒程序、废弃物处理等。新员工上岗前必须完成基础培训。
培训频率:每年至少进行两次卫生操作培训,确保员工掌握最新的食品卫生标准和操作要求。必要时可增加培训频率,尤其在引入新设备或工艺时。
培训考核:培训结束后应对员工进行考核,确保其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未通过考核者需重新培训。
6.2 记录填写与保存
培训记录:每次培训应记录培训的日期、内容、参与人员、讲师和考核结果等。所有培训记录应保存至少两年,作为审计依据。
操作记录: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操作记录也应定期检查,确保符合培训要求。操作不合规者需立即纠正,并可能要求参加补充培训。
6.3 定期审核与更新SSOP
SSOP审核: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应至少每年审核一次,确保其符合最新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审核过程中需结合生产流程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
更新程序:若发现现行SSOP不再适用或有新要求出现,应及时进行更新,并向所有相关员工进行通知和再培训,确保新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