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质量资讯 >> 质量相关 >> 如何通过供应商管理,达成质量和利润的双赢

如何通过供应商管理,达成质量和利润的双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25  来源:食品供应链管理公众号  作者:我是食干家
核心提示:食品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健康和企业生存,而供应商作为原材料、辅料、包装材料等核心资源的提供者,其管理水平是源头质量控制的关键。做好供应商管理覆盖 “准入 - 合作 - 监控 - 优化 - 应急” 全流程,结合每个食品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措施。
  食品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健康和企业生存,而供应商作为原材料、辅料、包装材料等核心资源的提供者,其管理水平是源头质量控制的关键。
 
  做好供应商管理覆盖 “准入 - 合作 - 监控 - 优化 - 应急” 全流程,结合每个食品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措施。
 
一、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准入标准:从源头筛选 “合格伙伴”
 
  供应商准入是质量控制的第一道防线,需通过标准化要求筛选掉高风险合作者,确保引入的供应商具备持续提供合格物料的能力。
 
  1. 明确资质与合规要求
 
  基础资质审核
 
  要求供应商提供完整的法定资质文件,包括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 / 经营许可证(根据原料类型匹配,如农产品需提供种植 / 养殖备案证明,肉类需提供检疫合格证明)、环保许可等,确保其合法经营。
 
  专项认证要求
 
  针对高风险原料(如婴幼儿配方乳粉原料、保健食品原料),需额外审核行业强制认证,如 GAP(良好农业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验证其质量体系的规范性。
 
  合规记录审查
 
  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市场监管部门黑名单、行业通报等渠道,核查供应商是否有过质量违法违规记录(如原料抽检不合格、生产环境超标等),避免与 “问题供应商” 合作。
 
  2. 强化质量体系实地审核
 
  全要素现场考察
 
  对供应商的生产场所进行实地审核,重点关注:
 
  生产环境:如车间卫生条件(防尘、防蝇、防交叉污染)、仓储条件(温湿度控制、原料分区存放)、废弃物处理等;
 
  质量控制能力:是否配备实验室及检测设备(如农残检测仪、微生物培养箱)、检测人员资质、原料入库 / 出库检验流程是否规范;
 
  追溯能力:是否建立原料从种植 / 养殖到出厂的全链条追溯系统(如批次记录、物流信息、质量检测报告关联),确保问题原料可快速定位。
 
  原料特异性审核
 
  针对不同类型原料制定差异化标准,例如:
 
  农产品:审核种植 / 养殖基地的农药 / 兽药使用记录、土壤 / 水质检测报告、采收标准;
 
  添加剂:审核生产厂家的合规性(是否在国家允许的添加剂目录内)、纯度检测报告;
 
  包装材料:审核是否符合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标准(如迁移量检测)。
 
二、建立分级评估体系:动态筛选 “优质伙伴”
 
  通过科学评估实现供应商筛选,并根据风险等级分配管理资源,降低质量风险。
 
  1. 多维度评估指标设计
 
  围绕 “质量、合规、能力、协同” 四大维度建立量化评估模型:
 

评估维度

核心指标示例

权重(参考)

质量稳定性

物料抽检合格率、批次间质量指标波动

40%

合规性

资质有效性、历史违规记录、行业信誉

25%

供应能力

交货及时率、产能弹性(应急供应能力)

20%

协同与改进

质量问题响应速度、技术改进配合度

15%

 
  2. 分级管理与差异化合作
 
  核心供应商
 
  评估得分≥90 分,具备完善的质量体系、高稳定性和强协同能力,可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如签订 3-5 年框架协议),优先分配订单。
 
  合格供应商
 
  评估得分 70-89 分,满足基本质量要求但存在小幅改进空间,需每季度进行一次现场审核,持续跟踪改进效果。
 
  备选供应商
 
  评估得分 60-69 分,作为应急补充,需限制合作比例(如不超过总采购量的 10%),并要求限期整改。
 
  淘汰供应商
 
  评估得分<60 分或存在重大质量违规(如提供假冒原料、农残超标),立即终止合作并列入黑名单。
 
三、全流程过程管控:合作中 “持续控质”
 
  供应商准入后并非一劳永逸,需通过制度化,标准化管理确保合作过程中的质量稳定性。
 
  1. 签订明确的质量协议
 
  条款细化
 
  在采购合同中明确原料质量标准(如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限量)、验收方法(抽样比例、检测项目)、不合格品处理方式(退货、返工、索赔),并约定 “质量连带责任”(如因原料问题导致产品召回,供应商需承担全部损失)。
 
  动态调整机制
 
  当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更新(如新版 GB 276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实施)或企业质量升级时,需及时与供应商修订协议条款,确保标准同步。
 
  2. 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制度
 
  证件核验
 
  每批次原料到货时,核对供应商提供的出厂检验报告、批次追溯记录、检疫证明等,确保 “证物相符”。
 
  抽样检测
 
  对高风险原料(如生鲜肉、乳制品)实施 “批批抽检”,检测项目覆盖关键安全指标(如微生物、农残、重金属);对低风险原料(如包装纸箱)按比例抽检,检测结果需留存至少 2 年(符合《食品安全法》追溯要求)。
 
  不合格品处理
 
  一旦发现原料超标,立即启动隔离程序,禁止流入生产环节,并通知供应商限期召回,同时追溯同批次原料的流向,防止扩散。
 
  3. 定期审核与风险预警
 
  周期性审核
 
  核心供应商每年进行一次全面审核,合格供应商每年一次,重点检查质量体系是否持续有效(如是否新增违规记录、检测设备是否校准)。
 
  突击检查
 
  对曾出现质量问题的供应商,随机开展突击检查,验证其整改措施是否落地(如车间卫生是否反弹、原料存储是否规范)。
 
  风险预警
 
  建立供应商风险数据库,实时记录其抽检合格率、投诉次数、生产环境变化等信息,当某项指标连续 3 次不达标时,暂停合作并启动调查。
 
四、协同改进与能力提升:从 “管控” 到 “共赢”
 
  供应商的质量能力直接决定原料质量,食品企业需通过技术支持、资源共享推动供应商升级。
 
  1. 标准与技术共享
 
  向供应商输出企业质量标准(如原料验收细则、农残限量要求),并培训其检测人员掌握关键指标的检测方法。
 
  联合行业机构为供应商提供培训,内容包括 GAP 种植规范、HACCP 体系建立、食品安全法规更新等,帮助其提升管理水平。
 
  2. 联合研发与创新
 
  与核心供应商共建 “原料研发实验室”,针对高风险原料(如易氧化的坚果)联合开发保鲜技术,从源头降低质量风险。
 
  共同参与原料标准制定,例如与种植基地合作制定 “定制化种植标准”(如限定农药种类和使用量),确保原料符合企业需求。
 
  3. 信息化协同平台
 
  搭建供应商管理系统,实现订单、检测数据、追溯信息的实时共享
 
  供应商可在线上传出厂检验报告,企业扫码即可查看,减少纸质流程误差;
 
  系统自动关联原料批次与生产订单,一旦出现问题,可快速定位涉及的产品批次,缩短追溯时间。
 
五、应急管理与风险兜底:应对 “突发状况”
 
  即使管理再严格,供应商仍可能因自然灾害、人为失误等出现质量问题,需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
 
  1. 备选供应商储备
 
  对核心原料(如面粉、食用油)建立 “1+N” 备选体系:1 家主供应商 + 2-3 家备选供应商,确保主供应商出现问题时,备选供应商可在 48 小时内补充供货(需提前对备选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核和样品测试)。
 
  2. 快速响应与追溯
 
  建立 “原料质量应急小组”,成员包括采购、质量、生产部门,一旦收到供应商质量预警,1 小时内启动响应,24 小时内完成问题定位。
 
  依托区块链或物联网技术建立全链条追溯系统,记录原料从种植、加工、运输到入库的全流程数据,确保问题原料可追溯、可召回。
 
  3. 危机沟通机制
 
  当供应商出现重大质量问题(如原料批次污染),需第一时间与供应商沟通,明确责任划分,并联合发布公告,向消费者公开问题处理进展,避免信任危机扩散。
 
六、文化共建:筑牢 “质量共识”
 
  供应商管理的核心是 “质量共识”,需通过长期合作建立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的伙伴关系:
 
  定期召开供应商质量会,沟通质量问题,强化质量责任意识;
 
  将 “质量表现” 与合作规模挂钩,对连续 3 年无质量问题的供应商优先选择,形成 “重视质量” 的良性竞争氛围。
 
  食品企业的供应商管理需贯穿 “准入严筛选、合作强管控、风险早预警、能力共提升” 的全流程,通过标准化、信息化、协同化手段,将质量要求嵌入供应商管理的每个环节。只有从源头确保质量,才能为最终食品安全筑牢防线,实现企业与供应商的长期共赢。
 
 
 
推荐产品&服务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