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系管理的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复杂性带来的挑战
1、多要素的整合困难
三体系管理涵盖质量管理体系(QMS)、环境管理体系(EMS)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
质量管理体系注重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控制与提升,环境管理体系着眼于企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则侧重于员工的职业健康和工作场所安全保障。例如,一家制造企业在推行三体系管理时,需要同时考虑产品质量符合标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控制以及员工在操作机器时的安全防护等多方面要素。
这些要素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知识,整合起来难度较大,如在制定管理流程时,要确保质量控制流程不会与环境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流程产生冲突,需要精心设计和协调。
从流程角度看,每个体系都有各自的流程要求。质量管理可能涉及原材料检验、生产过程监控、成品抽检等流程;环境管理有废弃物处理流程、能源资源节约流程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包含员工健康检查流程、危险作业许可流程等。
要将这些流程在企业整体运营中有效整合,避免重复或缺失,是一个复杂的任务。例如,在一些企业中,质量部门要求对产品进行严格的抽检,这可能需要额外的设备和人力投入,如果没有与成本控制的环境管理要素相结合,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同时也可能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就体现了多要素整合在流程层面的困难。
2、涉及部门和人员众多
三体系管理几乎涉及企业的所有部门。
以一家建筑企业为例,质量管理体系涉及到工程部门确保施工质量、采购部门保证原材料质量;环境管理体系与工程部门的施工扬尘控制、设备部门的机械设备尾气排放管理相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则要求安全管理部门制定安全制度、人力资源部门关注员工职业健康培训等。不同部门有着不同的职能和目标,在三体系管理中需要协同工作。然而,各部门往往有自己的工作重点和考核指标,例如工程部门可能更关注工程进度,而对于环境管理中的噪声控制措施可能不够重视。
从人员层面来看,上至企业高层管理者,下至一线员工都与三体系管理相关。高层管理者需要制定战略方向,确保三体系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契合;中层管理者要负责在各自部门内推动三体系管理的具体实施;一线员工则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按照三体系的要求执行操作。
但不同层级人员对三体系管理的理解和执行能力存在差异,基层员工可能由于缺乏足够的培训,对体系管理的标准和要求理解不深,从而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例如,一线生产工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要详细记录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数据,从而导致数据记录不准确或不完整。
二、实施难度方面的痛点
1、标准理解与执行偏差
三体系管理的标准内容较为复杂和专业。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ISO 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都有大量的条款和要求。企业人员在理解这些标准时容易出现偏差。例如,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对于“基于风险的思维”这一要求,一些企业管理者可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对产品质量风险的识别,而忽略了在管理流程、供应商管理等方面的风险识别。在执行过程中,就会导致管理体系无法全面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情况。
不同企业的业务类型和运营模式存在差异,将通用的三体系标准应用到具体企业时,需要进行适当的转换和调整。比如,一家服务型企业和一家制造型企业在应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时,虽然都关注顾客满意度,但服务型企业更侧重于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如客户接待流程、服务响应时间等;制造型企业则更多关注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质量,如零部件加工精度、装配质量等。如果不能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准确地执行标准,就难以实现三体系管理的预期效果。
2、体系运行的持续性问题
在三体系管理的初期,企业通常会投入较多的资源进行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包括制定文件、培训员工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出现体系运行动力不足的情况。例如,一些企业在通过三体系认证后,就放松了对体系持续运行的管理。可能会减少内部审核的频次,对发现的不符合项也不及时整改。
这是因为体系运行需要长期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而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明显的经济效益。以一家小型加工企业为例,在建立三体系初期,投入资金聘请咨询公司进行体系建设,员工也积极参加培训,但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没有看到订单量明显增加等直接效益,企业开始削减内部审核人员,导致体系运行逐渐流于形式。
三、短期成本的压力
1、资金投入
三体系管理的建立需要资金投入。
首先是咨询费用,如果企业自身缺乏专业的体系管理人才,往往需要聘请外部咨询机构来协助建立三体系。这些咨询机构的收费根据企业规模和复杂程度有所不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例如,一家中型制造企业聘请咨询公司建立三体系可能需要花费十几万元。
其次是培训费用,要使企业员工理解和掌握三体系管理的要求,需要开展大量的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包括体系标准解读、内部审核员培训等,培训费用包括培训教材、培训师资以及员工参加培训的时间成本等。
硬件设施的升级也是一项成本。例如,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企业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有效控制,可能需要企业安装新的环保设备,如污水处理设备、废气净化设备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可能要求企业改善工作场所的安全设施,如安装防护栏、通风设备等。这些硬件设施的采购和安装都需要资金支持。
2、人力成本
在三体系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企业需要安排专人负责体系文件的编写、修订和管理。这些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体系标准知识,企业可能需要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或者招聘有经验的人员。例如,编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需要详细梳理企业的质量控制流程,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为了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企业还需要组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等活动。
内部审核员需要对企业各个部门的体系运行情况进行检查,这需要审核员具备专业的审核技能和对体系标准的深入理解。而培养内部审核员或者聘请外部审核员都需要花费人力成本。
四、管理体系差异的协调难题
1、目标差异的协调
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主要是满足顾客需求,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顾客满意度;环境管理体系旨在减少企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环境绩效的改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关注的是员工的职业健康和工作场所安全。
这些不同的目标在企业运营中需要协调统一。例如,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可能会增加生产工序,这可能会增加能源消耗,影响环境管理体系的目标实现;或者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与质量管理体系的部分目标相关),可能会减少对员工安全培训的投入,这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目标相冲突。
在战略层面,企业需要将三体系的目标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
如果企业的战略是追求快速扩张市场份额,那么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可能更注重产品的创新和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在环境管理体系方面,需要考虑在扩张过程中如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则要保障新员工的健康安全培训等。
但不同体系目标之间的权衡和协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企业高层管理者有清晰的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
2、流程与制度差异的整合
每个管理体系都有自己的一套流程和制度。
质量管理体系有质量控制流程、质量改进流程等;环境管理体系有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流程、环境目标指标制定流程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危险源辨识流程、安全管理制度等。
在企业实际运营中,这些流程和制度需要整合到一起。例如,在采购流程中,既要考虑原材料的质量(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又要考虑原材料供应商的环境绩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以及供应商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情况(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如果不能有效地整合这些流程和制度,就会导致企业管理的混乱,增加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效率。
五、缺乏标准化的困扰
1、企业内部缺乏标准化
在企业内部,由于不同部门可能采用不同的工作标准和方法,这给三体系管理带来了困难。例如,研发部门可能更注重创新和技术突破,其工作方式较为灵活;而生产部门则需要按照严格的生产标准进行操作。
在三体系管理中,如果不能将这种差异进行标准化统一,就会出现管理漏洞。比如,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研发部门设计的新产品可能没有按照统一的质量标准进行设计评审,导致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
企业内部缺乏统一的文件管理标准也会影响三体系管理。三体系管理需要大量的文件支持,包括体系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
如果这些文件的格式、编号、审批流程等没有统一的标准,就会造成文件管理混乱,影响体系的有效运行。例如,不同部门编写的作业指导书格式不一致,员工在查找和使用时会感到困惑,可能会导致操作失误。
2、行业内缺乏统一的实施标准范例
虽然有三体系管理的通用标准,但不同行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范例。例如,化工行业和电子行业在应用环境管理体系时,由于行业特点不同,面临的环境因素差异很大。化工行业主要关注化学品的泄漏、废气排放等环境因素;电子行业则更多关注电子废弃物的处理、重金属污染等。
但目前缺乏针对不同行业如何具体实施三体系管理的详细标准范例,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只能根据自身理解和经验进行摸索,这增加了实施的难度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