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车间作为食品加工的核心场所,其清洁消毒工作尤为重要。微生物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经过假期,残留的微生物也在繁殖,因此,制定科学的开工清洁消毒计划,预防微生物滋生,是确保食品质量和消费者健康的关键。
本文将详细介绍食品车间开工清洁消毒计划的实施要点,为食品企业提供参考和指导,共同守护食品安全。
一、食品车间开工消毒对象和目标
1. 消毒对象
地面、墙壁和天花板:这些区域是微生物的主要栖息地,容易积聚污垢、灰尘和微生物。因此,它们是开工消毒的重点对象。
生产设备:生产设备与食品直接接触,其卫生状况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这包括冷却传送带、包装机链条表面及其缝隙、切片刀口等,都需要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管道和罐体:这些设备内部容易积聚污垢和微生物,是食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消毒环节。特别是对于长时间使用的管道,内壁可能形成生物膜,需要采用专门的消毒剂进行循环冲洗或浸泡消毒。
工具和小器具:如铲子、桶、量杯、勺子、盆子、托盘等,这些工具在生产过程中会频繁接触食品,因此也需要进行清洗和消毒。
空气:车间空气可能含有微生物、尘埃等污染物,对食品生产环境造成威胁。因此,需要对车间空气进行消毒,确保空气质量。
人员:包括工人的工作服、袖套、围裙、工作鞋以及手部等,这些部位都可能成为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因此,人员消毒也是开工消毒的重要环节。
2. 消毒目标
杀灭或去除有害微生物:通过消毒,杀灭或去除车间内和食品接触面上的有害微生物(如细菌、病毒、霉菌等),确保生产环境的卫生安全。
防止交叉污染:通过彻底的清洁和消毒,防止不同产品或不同生产批次之间的交叉污染。
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消毒是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减少微生物的数量,可以降低食品在生产过程中被污染的风险。
符合法规要求:食品车间消毒也是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确保企业合法合规经营。
二、食品车间休假期间微生物风险分析
1. 微生物来源与风险
车间环境:车间在休假期间可能因缺乏日常清洁和维护,导致环境湿度、温度条件适宜微生物生长。墙壁、天花板、地面等处的污垢和残留物可能成为微生物的滋生地。空气流通不畅或通风系统未得到妥善清洁,可能使空气中的微生物浓度升高。
生产设备:设备表面可能残留有食物残渣、水分等,为微生物提供营养来源。设备缝隙、边角等难以清洁的区域可能滋生微生物。管道内部可能形成生物膜,难以通过常规清洁去除。
原料与包装材料:原料在储存过程中可能受到微生物污染。包装材料在生产、储存或运输过程中也可能受到污染。
员工活动:员工在休假期间可能携带微生物进入车间。员工的不当操作或卫生习惯可能导致微生物传播。
2. 微生物种类与危害
霉菌:霉菌孢子具有极强的传播能力和环境适应性,能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迅速萌发。霉菌不仅影响食品的感官品质,还可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等。霉菌孢子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食品车间休假期间车间如果有残存的孢子,仍然会在空气中繁殖扩散。真菌通常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可能通过空气、土壤、水源等途径进入车间。
细菌:食品车间中最常见的微生物污染源之一,种类繁多。一些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能够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或感染。菌落总数是反应食品车间卫生状况的指标菌。
芽孢污染:车间环境中的空气、尘埃等也可能成为芽孢的传播途径。如果车间清洁度和卫生状况不佳,芽孢就会在空气中悬浮并通过空气流通传播到整个车间。生产设备、管道、容器等在使用过程中可能成为芽孢的滋生地。如果设备清洁不彻底或消毒不到位,芽孢就会在这些部位存活并繁殖。芽孢污染可能导致食品变质、腐败,甚至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食品车间开工清洁消毒计划实施要点
1. 制定全面的清洁消毒计划
清洁计划应包含以下关键内容:
区域划分:明确各个需要清洗消毒的区域,包括设备设施、工器具、操作台、地面、墙壁、天花板等。
清洗频率设定:根据各区域及工器具的设备设施的具体要求,设定合理的清洗消毒频率。
清洗工具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清洗工具,如刷子、高压水枪、清洁布等。
清洗消毒剂的类型:选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清洗剂和消毒剂,确保无毒、无刺激、无残留。
具体的清洗消毒步骤和方法:制定详细的清洗消毒步骤和方法,确保每个区域和工器具都能得到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检查内容及合格标准:明确检查内容和合格标准,以便对清洁消毒效果进行验证。
2. 执行清洁消毒计划
清空与清洁:清空车间内的所有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确保无食品残留。使用清洁剂和清水对地面、墙壁、设备、工具进行全面清洗,去除油污和污垢。
深度清洁与消毒:对设备缝隙、管道内部、通风系统、天花板角落等难以触及的区域进行深度清洁和消毒。
采用喷雾设备清洗后喷洒消毒剂的方式处理设备缝隙和管道内部。定期清洁和消毒空气过滤器,确保通风系统的清洁。使用长柄刷子等工具对天花板角落进行清洁和消毒。
空气消毒:使用紫外线灯、臭氧发生器并结合食品级消毒剂空气喷雾消毒对车间空气进行消毒。
消毒完成后,进行全面的卫生检查,确保无遗漏的清洁和消毒区域。
3. 环境监控与评估
环境监测:定期对车间内的空气质量、微生物水平和温度等进行监测。如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消毒或清洁工作。
消毒效果评估:通过微生物检测等方式对消毒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清洁消毒计划进行调整和优化。
4. 后续管控与预防
建立清洁消毒记录:设计一份适宜填写的记录表,记录清洁消毒的日期、人员、消毒剂种类等信息。便于追踪和查询清洁消毒情况。
制定预防措施:针对潜在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制定预防措施。定期对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四、食品车间微生物监控分析降低微生物污染风险-参考GB 14881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涵盖了加工过程各个环节的微生物学评估、清洁消毒效果以及微生物控制效果的评价。在制定时应考虑以下内容:
a) 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应包括微生物监控指标、取样点、监控频率、取样和检测方法、评判原则以及不符合情况的处理等;
b) 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指标:应以能够评估加工环境卫生状况和过程控制能力的指示微生物(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酵母霉菌或其他指示菌)为主。必要时也可采用致病菌作为监控指标;
c) 加工过程微生物监控的取样点:环境监控的取样点应为微生物可能存在或进入而导致染的地方。可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确定取样点,也可以根据经验或者积累的历史数据确定取样点。过程产品监控计划的取样点应覆盖整个加工环节中微生物水平可能发生变化且会影产品安全性和/或食品品质的过程产品,例如微生物控制的关键控制点之后的过程产品。
d) 加工过程微生物监控的监控频率:应基于污染可能发生的风险来制定监控频率。可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相关经验和专业知识或者积累的历史数据,确定合理的监控频率。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应是动态的,应根据数据变化和加工过程污染风险的高低而有所调整和定期评估。例如:当指示微生物监控结果偏高或者终产品检测出致病菌、或者重大维护施工活动后、或者卫生状况出现下降趋势时等,需要增加取样点和监控频率;当监控结果一直满足要求,可适当减少取样点或者放宽监控频率;
e) 取样和检测方法:环境监控通常以涂抹取样为主,过程产品监控通常直接取样。检测方法的选择应基于监控指标进行选择;
f) 评判原则:应依据一定的监控指标限值进行评判,监控指标限值可基于微生物控制的效果以及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性的影响来确定;
g) 微生物监控的不符合情况处理要求:各监控点的监控结果应当符合监控指标的限值并保持稳定,当出现轻微不符合时,可通过增加取样频次等措施加强监控;当出现严重不符时应当立即纠正,同时查找问题原因,以确定是否需要对微生物控制程序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