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绩效管理应该始终以企业采购战略为起点与终点,企业在选择好与企业的采购战略相匹配的绩效方案之后,则需要制定一套详细的绩效管理指标。只不有如此,量化考核才能做到有理有据。企业的绩效管理指标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也需要符合SMART原则。
S表具体的(Specific,指绩效考核要包含具体的工作指标,不能过于笼统。
M代表可度量的(Measurable),指绩效管理指标是数量化或行为化的,无论是主观量化还是客观量化,都应能够验证这些绩效管理指标的数据或信息。
A代表可实现的(Attainable),指绩效管理指标在在供应商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
R代表相关性(Relevant),指绩效管理指标是与信供应商工作的其他目标相关的。
T代表有时限(Time-bound),指完成绩效管理指指标有特定的期限。
量化考核只是手段,而非最终目的。为了用绩效考核来提升采购竞争力,企业仍需根据供应商绩效考核成绩对其进行分级管理,从而有效整合供应商价值。
1、指标设计应自上而下,以采购战略为基础
供应商绩效管理必须以采购战略为基础,只有在采购战略的指导下,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术”与“器”才能支撑“道”的实现。因此,供应商绩效管理指标设计的首要原则就是以采购战略为基础。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指标设计应自上而下,以采购战略为基础,还应该结合行业与产品品类的特点。这就意味着在同类型企业中,不同品类的产品的指标和权重是不同的。
只有在完善的战略指导下,指标设计人员才能进入绩效考核的具体操作中,对各项考核指标仔细进行核算,实现供应商的量化分级和有效绩效管理。
2、考核指标可客观量化进行考核
在制定绩效方案时,为了确保后续方案的有序实施,考核指标必须可客观量化,否则就难以在细致的核算中对供应商绩效进行准确的考核。
根据企业常用指标,这里以成本,质量、交期三大指标为例,进行简单说明。
(1)成本指标。
成本指标的考核一般以物料价格为主导。此时,采购部门应与财务部门联合起来,针对每项物料的每批次的价格进行打分,如价格高干行平均水平,每高10%扣除10分,超过30%不得分
(2)质量指标。
质量指标的考核则以品质管理部门为核心,此时,可由生产部门和品控部门联合进行考核:在验收产品时,如发现质量不合格则扣 10分,如果连续不合格超过3次,则不得分;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质量问题,每次扣5分,造成质量事故则不得分。
(3)交期指标。
交期指标同样可由多部闻,包括采购部门、仓储部门和生产部门等联合进行考核,而在进行交期指标的考核时,除了考核交付的及时性之外,企业也要关注交付的准确性。供应商按约及时,准确交付,是基本的要求。在此前提下,如交付延误但延误时间在1天以内,则扣1分;如果延误时间过长或影响企业生产,则扣5分。
与此同时,如交付货物与约定物料的质量误差在+0.3%之内,则可以接受:如超过+0.3%,应当扣1分。
3、适度拉开差距,便于供应商分级
在指标核算下,企业可以对每个供应商的供应能力进行评估打分,从而确定供应商分级,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针对性调整。但这样做的前提就是考核分数需要拉开差距,否则一个供应商82分,另一个供应商83分,在管理上还是会存在困扰的。因此,绩效指标不仅要满足量化考核的需求,也要能够有效体现供应商的能力,应适度拉开差距为后续的分级管理奠定数据基础。
一般而言,企业可按照既定的评分标准,将供应商分为ABCD4个不同的等级(不同企业的叫法不同)。对于不同级别的供应商,即可分别进行不同的流程。
(1)针对A级、B级供应商,企业在将其纳入稳定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应维持产品生产监督、品质管理等供应商管理措施,推动A级、B级供应商能力的保持与提升。
(2)针对C级供应商,企业应根据供应商存在的具体问题,与供应商进行深入沟通,寻求解决方案,并提供相应支援,以帮助供应商有效提升供应能力。与此同时,也可适当通过停止交货,调整订单和重新确认等手段,对供应商施加压力。
(3)针对D级供应商,其一般存在重大隐患,企业应将其作为重点监控对象,高度防范该等级供应商口能发生的供应风险。在企业辅助供应商发展无效的前提下,一旦发现风险增加,则应立即停止与其的合作,并进入“新供应商导入”的流程。
(4)针对新供应商,其同样需要遵循厂商征信、供应能力、品保系统、技术流程等的全方位考核原则。
此时,企业内各部门应当及时采取协调行动:物料部门需要对样品进行品质上的考核,并对新供应商的产品质进行严格打分;采购部门根据物料部门所做出的数据分析,对价格进行判断;物流部门对供应商的供货单进行查询,了解其是否能够顺利交货等。在多个部门共主同参与的绩效考核中,如果新供应商的等级低于B级,则应当暂停让其供货,并根据企业产品情况调整供应商资格,甚至将其淘汰出局并重新选择新的供应商。
当与新的供应商确定合作后,即可将其纳入试用供应商进行监督。随着供应商的正式投产,其还要定期进行“原材料质量检讨”,企业对材料满意度、服务体系
4、订单管理、工程进度、成本波动等方面进行调查。
根据产业属性、订单需求、时节需求的不同,这种检讨应当以周、月、季度为周期进行。企业应将这些数据考查纳入体系,最终将其再次纳入供应商绩效管理,对供应商的绩效进行量化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