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
为确保食材供应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优质性,规范食材供应商的管理流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激励供应商提供优质服务,特制定本管理与考核机制。
二、适用范围
本机制适用于所有与企业合作的食材供应商,包括蔬菜供应商、肉类供应商、粮油供应商、调料供应商等。
三、供应商管理
(一)供应商准入
1. 资质审核
供应商必须具备合法的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或食品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资质证件,证件需在有效期内。
提供企业法人身份证复印件、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等基本信息资料。
对于特殊食材(如进口食材、有机食材等),还需提供相应的进口许可证、有机认证证书等。
2. 样品检测
供应商需提供样品,由企业所属单位或委托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检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食材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微生物指标等,确保样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3. 实地考察
组织相关人员对供应商的生产或经营场所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生产环境、加工工艺、仓储条件、质量控制体系等。
考察内容包括生产车间的卫生状况、原材料采购渠道、生产设备的先进性、质量检测设备的配备情况等。
4. 试用期合作
对于初步审核通过的供应商,签订试用期合同,试用期一般为1至3个月。
在试用期内,对供应商的供货质量、供货及时性、服务水平等进行全面评估,如试用期内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或无法满足供货要求,终止合作。
(二)合同管理
1. 合同签订
与合格的供应商签订正式的供货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合同内容包括食材的品种、规格、质量标准、价格、供货时间、供货地点、结算方式、违约责任等条款。
合同有效期一般为一年,到期前3个月进行续签评估。
2. 合同变更与终止
如因市场行情变化、食材规格调整等原因需要变更合同内容,双方需协商一致并签订补充协议。
若供应商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可终止合同:
严重违反合同约定,如多次供应不合格食材、逾期供货超过1天的。
被相关部门吊销营业执照或食品相关许可证。
经考核评定为不合格供应商,且整改后仍无法达到要求。
(三)日常管理
1. 信息管理
建立供应商信息档案,记录供应商的基本信息、资质证件、供货记录、考核情况等。
定期更新供应商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沟通协调
设立专人负责与供应商的日常沟通,及时传达食材需求计划、质量要求等信息。
定期召开供应商沟通会议,反馈供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3. 价格管理
建立价格监控机制,定期收集市场同类食材价格信息,与供应商的供货价格进行对比分析。
如发现供应商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格,应及时与供应商协商调整价格,确保食材采购成本的合理性。
4. 质量监督
每次收货时,安排专人对食材进行验收,检查食材的外观、新鲜度、包装标识等是否符合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
对于易腐食材(如蔬菜、肉类等),要求供应商提供当日或近期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
定期对供应商供应的食材进行抽样检测,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作为考核依据之一。
四、供应商考核
(一)考核周期
供应商考核分为月度考核和年度考核。月度考核每月进行一次,主要对当月的供货情况进行评估;年度考核在每年年底进行,综合全年表现进行评定。
(二)考核指标
1. 供货质量(40%)
食材合格率:统计当月供应商供应的食材中,经检验合格的批次占总批次的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扣1分。
质量问题反馈:记录当月因供应商供应的食材质量问题(如变质、腐坏、农药残留超标等)导致的客户投诉次数。每次投诉扣2分。
2. 供货及时性(30%)
按时交货率:计算当月供应商按时交付食材的批次占总批次的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扣1分。
逾期交货影响:对于逾期交货的批次,根据逾期时间对运营造成的影响程度进行评分。逾期1以内,每次扣1分;逾期2以上,每次扣5分。
3. 价格合理性(15%)
价格波动情况:分析当月供应商供应食材的价格波动情况,与市场行情进行对比。价格波动幅度在合理范围内(如±5%)得满分,每超出1个百分点,扣1分。
价格优势:对比同类食材供应商的价格,若供应商在价格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如低于市场平均价格10%以上),可适当加分。
4. 服务水平(10%)
沟通配合度:评估供应商在沟通协调、配合整改等方面的表现。沟通顺畅、积极配合得满分,出现沟通不畅、拖延整改等情况,每次扣1分。
售后服务:考察供应商对食材质量问题的处理速度和态度。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食材,供应商能在2小时内完成退换货的得满分,每延迟1个小时,扣1分。
5. 其他(5%)
支持配合度:如供应商在活动中提供特殊支持(如赞助食材、协助活动策划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加分。
违规行为:若供应商出现违反合同约定或法律法规的行为,如提供假冒伪劣食材、贿赂工作人员等,直接评定为不合格供应商。
(三)考核流程
1. 数据收集与整理
由采购部门、质检部门、运营部门等相关人员负责收集供应商当月的供货质量、供货及时性、价格、服务等方面的数据和信息。
将收集到的数据整理成考核表格,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初步评分
根据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对供应商进行初步评分。
将初步评分结果提交给考核小组(由采购负责人、运营负责人、质量监督负责人等组成)进行审核。
3. 综合评定
考核小组对初步评分结果进行讨论和审核,结合供应商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确定供应商的月度考核分数和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4. 反馈与沟通
将考核结果反馈给供应商,对考核分数较低的供应商,详细说明扣分原因,并提出整改要求和期限。
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听取供应商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制定改进措施。
(四)考核结果应用
1. 月度考核结果应用
对于月度考核评定为优秀的供应商,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增加下月供货量、优先考虑续签合同等。
对于月度考核评定为合格的供应商,保持正常合作,但需提醒供应商关注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
对于月度考核评定为不合格的供应商,发出整改通知书,要求供应商在3内进行整改。若连续3个月考核不合格,终止合作。
2. 年度考核结果应用
年度考核评定为优秀的供应商,可优先续签合同,并在合同条款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如适当延长付款周期、增加供货份额等。
年度考核评定为良好的供应商,正常续签合同,但需在下一年度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年度考核评定为合格的供应商,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续签合同。若续签,需在合同中明确改进目标和措施。
年度考核评定为不合格的供应商,终止合作,并将其列入供应商黑名单,[具体时间]内不再与其合作。
五、附则
1. 本管理与考核机制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采购部负责解释。
2. 本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或需要调整,由采购部提出修改意见,经总经办批准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