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生产中,“人” 是贯穿全流程的核心要素,其行为规范、专业能力和责任意识直接决定了食品安全与质量的底线。
一、人的行为规范决定了食品安全与质量的底线。
1.个人卫生是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案例警示:
某烘焙企业员工未规范佩戴手套操作,手部携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面团,导致消费者食用后食物中毒。
关键行为:
手部清洁(需用肥皂搓洗 20 秒以上,参照 “七步洗手法”)、穿戴消毒工服 / 帽 / 口罩,避免毛发、皮屑等生物污染。
禁止在生产区饮食、触碰面部,减少唾液、汗液等潜在污染源。
2.标准化操作是质量稳定的基础
场景分析:
配料环节:员工若未按配方精准称量(如糖量误差超过 5%),可能导致产品风味异常或微生物繁殖条件改变(如低甜度食品更易腐败)。
杀菌环节:罐装食品操作工未严格控制杀菌温度(如未达到 121℃维持 30 分钟),可能残留肉毒杆菌等耐热菌,引发致命风险。
数据支撑:
据 FDA 统计,约 70% 的食品生产偏差源于人为操作失误,规范化培训可使此类风险降低 40%-60%。
二、人的专业能力影响全链条风险防控
1.原料验收:人是质量把控的 “第一筛”
岗位价值:
质检员需通过感官检验(如观察原料色泽、嗅闻气味)、索证索票(查验农药残留检测报告、兽药残留合格证明)判断原料是否合格。
典型场景:
某果汁企业验收员未识破供应商伪造的 “农残合格报告”,导致含超标农药的水果进厂,最终产品被市场监管部门下架。
2.设备管理:人的维护意识决定隐患排查效率
日常职责:
操作工需每日检查设备运行参数(如杀菌锅压力表是否正常),及时报修异常。
维修人员需定期清洁设备死角(如灌装机管道内壁的酱料残留),防止微生物滋生形成 “生物膜”。
风险对比:
未定期维护的设备,其微生物污染风险是规范维护设备的 3-5 倍(数据来源:国际食品科学杂志)。
3.应急处理:人的响应速度决定事故后果
关键能力:
现场员工需第一时间识别异常(如包装生产线出现漏气产品),并按《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上报。
管理人员需快速启动召回程序,例如 48 小时内确定问题产品流向并通知经销商停售。
反面案例:
某火腿肠企业员工发现金属检测机报警后未及时停机,导致含异物产品流入市场,最终引发千万级赔偿。
三、人的责任意识塑造企业质量文化
1.基层员工:细节执行的 “最后一公里”
行为影响:
仓储员若未执行 “先进先出” 原则,可能导致过期原料被使用,引发变质风险。
物流司机若未监控运输温度(如冷藏车温度高于 4℃),可能造成生鲜产品微生物超标。
文化渗透:
通过班前会强调 “每一包食品都关系到消费者健康”,将质量意识转化为日常操作习惯。
2.管理人员:制度落地的 “推动者”
决策作用:
拒绝 “成本优先” 思维,例如坚持采购高价但更安全的包装材料,而非选用廉价但易破损的替代品。
支持员工培训投入,如每年安排 HACCP 体系进阶课程,提升团队专业素养。
案例对比:
某知名企业因高层重视质量,建立 “质量一票否决制”,近五年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而某中小型企业为压缩成本削减质检岗位,三年内多次被通报处罚。
四、人的管理是食品安全体系落地的核心
1.培训体系:提升人的能力下限
分层培训:
新员工:72 小时岗前培训(含实操考核),重点学习《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 14881)。
技术岗:每年参加行业研讨会,掌握前沿技术
考核机制:
建立 “培训 - 考核 - 复训” 闭环,例如规定实操考试不合格者需重新培训直至通过,避免 “走过场”。
2.激励机制: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
正向引导:
设立 “质量标兵” 奖项,奖励主动发现隐患的员工(如某员工及时阻止不合格原料投产,避免批量损失)。
负向约束:
将食品安全指标纳入绩效考核(权重不低于 30%),对违规行为实行 “零容忍”,如故意隐瞒质量问题者予以解雇。
五、行业数据印证:人的因素是最大变量
WHO 调查:
全球每年因食品污染导致的疾病中,约 60% 与人为操作不规范相关。
国内统计:
2023 年市场监管总局通报的食品不合格案例中,45% 源于生产环节人员操作失误(如消毒不彻底、参数设置错误)。
企业实践:
实施 “全员质量责任制” 的企业,其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比未实施企业低 73%(数据来源:中国食品工业协会)。
总结:以人为本,构建食品安全的 “人控防线”
食品生产中的 “人” 不仅是劳动力,更是食品安全的 “守护者” 和 “责任人”。从原料验收的 “火眼金睛”,到生产线上的 “分秒必争”,再到应急处置的 “临危不乱”,人的每一个行为都串联着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链条。
企业管理者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培训提升能力、通过制度规范行为、通过文化凝聚共识,将 “人” 的主观能动性与 “体系” 的客观约束性深度融合,最终构建 “人人都是质量安全员” 的防控体系,这才是食品企业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