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质量资讯 >> 质量相关 >> 原料质量控制和进货查验流程

原料质量控制和进货查验流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23  来源:食品质量管理公众号  作者:网络
核心提示:原料质量控制和进货查验流程
一、原料质量管控流程
 
  众所周知我们的原料质量存在波动性,直接造成了质量控制成本变化,间接造成产品毛利率不稳定,产品质量与顾客满意度都会受到影响。
 
  一旦原料出现质量问题,供应部、研发部、生产部、品控甚至营运部门都会无奈,各部门、各板块都会为此增加沟通成本、控制成本、风险成本。
 
  下面阐述一下关于行业原料质量控制的一些观点,仅供参考。
 
  1、原料质量标准
 
  (1)标准制定:
 
  原料感官、理化标准目前是由品控制定,供应部结合市场整体质量状况加以确认,最终在采购合同里体现,由供方签字确认。这样的流程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是可行的、有效的。
 
  (2)追求本质的思考,标准合理、有效:
 
  标准并不是越严格越好,标准的制定需要兼顾三个方面,在确保合规的基础上,既要满足顾客满意度(从市场调查、市场后期反馈得以体现),又要确保企业赚取合理的利润,同时要让采购部门通过努力能够购买到符合标准的原料。
 
  质量管理系统里有个术语——质量控制成本。这里不作详述,对于原料质量控制而言,简单来讲,就是以合适的价格,购买到合适的原料。
 
  (3)品质与成本管理,标准完善:
 
  国家的法律法规需要定期修订,同样我们的原料标准也需要定期修订、完善,使其合规并满足公司的整体运营要求。
 
  公司整体规划的需求发生变化或者市场整体原料价格、质量发生变化时,需要对标准进行修订。
 
  标准的修订会影响到研发、采购、生产以及营运,需要大家参与进来,从本板块需求出发,提出合理化建议,并最终敲定。
 
  2、原料验收
 
  (1)供应商资质:
 
  原料验收的前提是,原料的供应商是我们合格的供应商,资质齐全是先决条件,即供应商资质不齐全,可直接判定原料不合格,无需作后续检验(采购承诺限时提供的除外)。
 
  (2)文书化程序的效用,进货检验:
 
  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取决于两个前提条件:
 
  规范、清晰的标准;
 
  合理、有效的检验方法。
 
  个人认为,目前这两项基本符合要求。
 
  (3)原料质量判断:
 
  原料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并不完全是靠仪器测定出来的,需要依靠检验人员的感官判断,这就需要检验人员具备足够的经验、敏感度和判断能力,这些是在每次的重复检验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所以请充分尊重化验人员对于原料质量的判定结果。必要时,可以由研发、生产、采购人员共同评估确认。
 
  3、不合格原料的处理
 
  这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问题,如何处理不合格原料,如何防止不合格原料被采购和被非预期使用,需要各板块群策群力,共同解决。
 
  上级率先决策:不合格原料的处理方式一般包括:退货、让步接收、报废等。质量管理程序规定不合格原料最终如何处理由品控决定。不合格原料处理决定除非总经理(质量负责人)有不同意见,其它人员不应作出干涉。
 
  4、如何确保原料质量符合要求
 
  (1)全员参与:
 
  原料质量与产品质量直接相关,而且有时会占主导因素,所以,需要研发、采购、营运、生产给出建设性的参考意见,并在后续采购、生产、销售过程中不断验证、不断完善。
 
  (2)供应商的关系:
 
  采购原料需要一定频率的供方原料状况摸底调查,将质量把关的工作前移,尽量在供应商处就将问题解决,减少被动的局面。条件允许时,给予供应商必要的质量管理帮扶,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
 
  (3)谨慎囤货:
 
  囤货的量一般都很大,需要比较长的周期才能使用完毕,因此,囤货金额巨大时,采购、品控可以安排专人去供方处检查、监督。
 
  (4)发现问题的眼光定期分析:
 
  采购、品控定期分析、汇总各品牌、各类别的原料质量状况,通报各相关部门,综合各方意见,作出必要调整(包括原料标准的调整、原料品牌的调整)。
 
  (5)专人负责:
 
  主要的原料采购地,有条件可以安排专人驻扎,此人必须经过原料检验的专项培训,有高度的责任感、细心、耐心、善于沟通。
 
  (6)其它:
 
  除了需要提升原料质量外,还要根据原料特性评估车间对原料、过程产品进行相应的检查、挑拣、去除缺陷处理等相关的操作的要求。
 
二、原辅料进货查验流程
 
  1、原辅料存放
 
  1)原辅料存放是否离地、离墙;外包装是否完整,并做好防护。
 
  检查规程:查看原辅料存放情况,是否符合存放要求 ,原辅料堆放是否离地 10cm 以上,离墙 20cm 以上,并应有防止虫害侵入的装置。
 
  2)仓库是否符合卫生要求;贮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规程:查看现场卫生情况。
 
  3)原辅料仓库内是否有过期原辅料,过期原辅料清理及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规程:查看是否有过期原料,是否有处置记录。
 
  4)生产过程中用到的危险化学品,存放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规程:查看是否有危险化学品,是否符合存放要求。
 
  5)生产用原辅料是否与有毒有害物质一起存放。
 
  检查规程:查看是否有毒有害物质与原辅料一起存放。
 
  6)原辅料仓库内是否有非生产用原辅料和非生产用其他物品。
 
  检查规程:查看仓库内是否有非生产用原辅料和非生产用其他物品,原辅料仓库内不应堆放 非生产用物品,专库专用,防止交叉污染。
 
  2、专库管理
 
  1)食品添加剂是否专库或专柜保存,并有专人管理。
 
  检查规程:查看是否有食品添加剂专库,询问管理人员。
 
  2)内包装材料是否有专库或专门区域存放。
 
  检查规程:查看是否有内包装材料仓库,依据性质的不同分设贮存场所、或分区域码放,并 有明确标识。
 
  3、标签标识
 
  1)原辅料(除农副产品)标签是否有产品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保质期和贮藏 条件等内容。
 
  检查规程:抽查至少 3 种原辅料,不足 3 种的全部检查,查看标签内容。
 
  2)进口原辅料是否有中文标签。
 
  检查规程:查看进口原料是否有中文标签,标签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要求。
 
  3)原辅料标签与索证索票一致。
 
  检查规程:查阅抽查的原辅料索证索票情况,是否与现场的原辅料产品一致。
 
  4、索证索票
 
  1)企业直接采购国内生产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是否索取原辅料生产商有效的许可证复印件(指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取得许可的)和与购进批次产品相适 应的合格证或批检报告。
 
  检查规程:查看索取的材料是否反映现场抽查的原辅料情况,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 合格证明文件;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
 
  2)企业直接采购进口的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是否能够提供有效的检 验检疫证明。
 
  检查规程:查看索取的材料是否反映现场抽查的情况。
 
  3)企业直接从流通经营单位采购原辅料的, 是否留存保留具有流通经营单位信息的每笔购 物的凭证。
 
  检查规程:查看索取的材料是否反映现场抽查的原辅料情况。
 
  4)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辅材料及包装材料,企业是否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 自行检验或委托检验,并保存检验记录。
 
  检查规程:查看原料辅料的检验记录,名称批次等信息是否与现场抽查的原辅料符合。
 
  5、制度具备情况
 
  企业是否有原辅料进货查验制度、原辅料进出库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
 
  检查规程:查阅制度是否在执行。
 
  6、现场记录
 
  1)企业是否有仓库温湿度记录(对于有贮存条件要求的原辅料)、原辅料进货查验记录、 原辅料进出库记录。
 
  检查规程:抽查近期 1 批次成品,查阅相对应的相关记录。
 
  2)进货查验记录中是否包含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 联系方式、进货日期、产品许可证证号或票据号及其他合格证明文件编号等内容,是否保留 相关证件、票据及文件。
 
  检查规程:抽查近期 1 批次成品,查阅相对应的相关记录。
 
  3)企业生产加工食品所使用的食品原辅料的品种是否与进货查验记录内容一致。
 
  检查规程:抽查近期 1 批次成品,查阅相对应的相关记录,通过进货查验记录,查看索证 索票。
 
 
 
推荐产品&服务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