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 80% 的管理问题,都是沟通问题?杰克?韦尔奇曾强调:“管理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
在食品生产企业中,从原料采购到成品出厂,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沟通协作。例如,生产部门抱怨采购的原料质量不达标,导致生产进度受阻;质量管控人员发现产品存在潜在安全隐患,却未及时与生产人员同步信息…… 这些问题追根溯源,往往都是沟通出了问题。
沟通,是企业高效运转的基石,它决定了各部门行动是否在正确的方向上,能否按计划、有质量地完成生产目标。
那么,在食品生产企业管理中,什么才是会沟通?又该如何做好沟通呢?
一、沟通不闭环,生产没成果
一个完整的沟通通常涉及信息、发送者、接收者、反馈四个要素。
在食品生产企业管理中,当管理者向生产人员布置生产任务时,管理者是信息发送者,任务内容及预期效果是信息,生产人员接收信息后需给出反馈,以确保正确执行。
然而,实际工作中沟通常无法形成闭环,主要体现在信息环节和反馈环节的断裂。
(一)信息环节断裂
在食品生产企业,信息环节断裂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在制定新产品生产计划时,管理者仅告知生产人员生产某种食品,却未说明产品的特殊工艺要求、质量标准以及该产品在市场上的定位和目标客户群体。
生产人员不了解这些关键信息,只能凭借经验进行生产,最终产品可能因不符合市场需求或质量不达标而导致大量返工。再如,采购部门在向供应商下达原料采购订单时,没有清晰说明原料的规格、质量要求以及验收标准,结果供应商送来的原料与生产需求不符,影响生产进度。这都是因为发起者没有将信息说清楚,导致接收者产生误解。
此外,部分管理者存在“传声筒”现象。上级领导提出改进食品包装的要求,管理者直接将任务传达给包装部门,却没有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要求,也未向包装部门解释改进包装对产品销售和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包装部门因缺乏全面信息,难以做出符合预期的设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大打折扣。在管理工作中,“你以为”是沟通的大忌,信息不对等必然导致工作低效甚至无效。
(二)反馈环节断裂
沟通存在漏斗效应,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若缺乏反馈,极易导致执行偏差。
在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检测环节,质检员发现某批次产品微生物指标接近临界值,存在潜在安全风险,但未及时向生产部门反馈,也未上报管理层。
生产部门继续按原计划生产,最终导致该批次产品因微生物超标而被召回。这就是反馈环节断裂造成的严重后果。
缺乏反馈还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一方面,发送者因未收到反馈,误以为接收者已理解信息,不再进一步解释,而接收者可能始终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另一方面,接收者误解了信息内容,却未与发送者确认,按照错误理解进行操作,最终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符合要求。
所以,在食品生产企业管理中,目标无法达成、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很多时候并非是员工能力不足,而是沟通没有形成闭环。实现沟通闭环的关键,在于信息的精准对齐和及时有效的反馈。
二、有效沟通的四个原则
管理培训公司RainmakerThinking的创始人布鲁斯?图尔甘提出的“FAST”原则,同样适用于食品生产企业管理。
(一)频率
在食品生产企业,定期沟通至关重要。管理者应充分利用早晚会、周会、月会等机会与员工进行沟通。
在发布生产任务时,询问员工是否理解任务目标,让员工分享自己的理解,以便及时纠正偏差。例如,在周会上,管理者可以了解各生产线的生产进度,询问员工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卡点,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协助员工完成生产目标。
作为接收者,员工也应主动与上级沟通。
在食品生产的关键节点,如新产品试产成功、原料到货验收、产品批量生产等阶段,及时向上级汇报进展情况,让上级了解工作动态,增强彼此信任。例如,研发部门在完成新产品的配方研发后,应及时向生产部门和管理层汇报,以便安排后续的试产和市场推广工作。恰当的沟通频率是保证信息有效传递、确保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
(二)准确
沟通必须基于准确的信息。
在食品生产企业,无论是原料采购、生产过程监控还是产品质量检测,都需要以数据为依据。例如,采购部门在与供应商沟通原料采购事宜时,必须提供准确的原料规格、数量、质量要求等信息,同时要求供应商提供原料的检测报告,确保采购的原料符合生产标准。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部门要及时记录生产数据,如生产时间、设备运行参数、产品产量、原料消耗等,并定期向管理层汇报。管理层根据这些准确的数据进行复盘和决策,避免出现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的情况。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质量管控部门要通过详细的检测数据和案例分析,准确找出问题原因,为生产部门提供改进建议。准确的信息能有效减少误解,大大提高沟通效率和管理决策的准确性。
(三)具体
沟通内容要具体明确,避免模糊表述。
在食品生产企业,模糊的指令会导致员工理解偏差,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管理者要求生产部门 “提高产品合格率”,这样的表述过于模糊,生产部门无法明确具体的改进方向和目标。如果管理者改为 “将本季度产品合格率从90%提高到95%,重点解决包装密封不严和配料比例不准确的问题”,生产部门就能清晰地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
在安排生产任务时,要明确具体的时间节点、操作步骤和质量标准。如“明天上午10点前完成A产品的原料调配,严格按照配方比例操作,确保误差不超过 ±0.5%”。具体、无歧义的沟通内容能让员工准确理解工作要求,避免因猜测而出现错误,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时效
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节奏快,对沟通时效要求极高。管理者必须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沟通时间。例如,当生产设备突发故障,影响正常生产时,管理者应立即与维修部门沟通,及时安排维修,而不能等到周会时再讨论。对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如新产品研发计划、生产工艺改进方案等,可以在月会上进行详细讨论和决策。
作为员工,也要把握好沟通的时效性。在发现原料质量问题、生产工艺缺陷或产品质量隐患等情况时,要第一时间向上级汇报,不能拖延。例如,生产线上的员工发现某台设备出现异常振动,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应立即停机并向班组长和设备维护部门报告,以便及时处理,避免造成更大损失。忽视沟通时效,可能会导致问题扩大化,增加解决问题的成本和难度。
总结
在食品生产企业管理中,80%的问题源于沟通不畅。好的沟通要遵循频率、准确、具体和时效四个原则,确保沟通形成闭环。只有沟通到位,各部门之间才能高效协作,生产计划才能顺利执行,产品质量才能得到保障,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