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质量资讯 >> 质量相关 >> 食品饮料企业过敏原管理制度

食品饮料企业过敏原管理制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5-06  来源:食品质量管理公众号  作者:食品论坛网友分享
核心提示:根据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为有效管理食品生产中的过敏原,预防因过敏原交叉污染导致消费者健康问题,保障食品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
 
  根据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为有效管理食品生产中的过敏原,预防因过敏原交叉污染导致消费者健康问题,保障食品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通过规范各环节过敏原管理流程,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维护企业信誉与消费者权益。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食品生产、加工、包装、储存和运输的各个环节,包括所有涉及食品生产的部门、人员及相关合作方。
 
三、过敏原识别
 
  (一)常见过敏原清单
 
  明确列出常见的食品过敏原,国内销售过敏原:
 
  含有麸质的谷物及其制品(如小麦、黑麦、大麦、燕麦、斯佩耳特小麦或它们的杂交品系);
 
  甲壳纲类动物及其制品(如虾、龙虾、蟹等);
 
  鱼类及其制品;
 
  蛋类及其制品;
 
  花生及其制品;
 
  大豆及其制品;
 
  乳及乳制品(包括乳糖);
 
  坚果及其果仁类制品.
 
  出口产品根据目的国要求,列出相应清单。
 
  并根据国家及出口目的国相关法规、行业研究动态及市场反馈,每半年对清单进行一次全面审查与更新,确保清单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二)原辅料检查
 
  建立严格的原辅料检查机制,每一批次原辅料到货后24小时内,由采购部协同品控部进行检查。
 
  要求供应商在供货时提供详细的成分信息,包括是否含有过敏原成分、可能存在的微量过敏原风险等。
 
  对于含过敏原的原辅料,需提供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过敏原成分检测报告,确保其符合企业质量标准与国家相关法规要求。
 
四、人员培训
 
  (一)培训内容
 
  开展系统的过敏原管理培训,内容涵盖过敏原的种类、特性、对人体的危害机制、识别方法、预防交叉污染的具体措施、企业过敏原管理制度及应急处理流程等。
 
  培训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操演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确保员工深入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二)培训频率
 
  新员工入职后一周内必须完成过敏原管理基础培训,并通过考核方可上岗。
 
  老员工每季度进行一次复训,每年组织一次全面的过敏原管理知识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对于考核不达标者,需进行针对性培训与补考,直至考核合格。
 
五、生产过程管理
 
  (一)生产线规划
 
  在设计生产流程时,优先将含过敏原产品与非过敏原产品安排在不同的生产线生产。
 
  若因生产条件限制无法分开,则在生产含过敏原产品后,严格按照设备清洁程序对生产线进行彻底清洁,并经品控部检验合格后方可生产非过敏原产品。
 
  同时,在生产计划安排上,尽量减少含过敏原产品与非过敏原产品交替生产的频率。
 
  (二)设备清洁
 
  制定详细且标准化的设备清洁程序,明确不同类型设备的清洁方法、清洁剂使用种类与浓度、清洁工具及清洁流程。
 
  每次清洁后,由操作人员填写设备清洁记录,记录清洁时间、使用的清洁剂、清洁人员等信息,品控部定期对清洁效果进行抽查与评估,确保设备在生产不同产品间无过敏原残留。
 
  (三)工器具管理
 
  生产含过敏原产品的工器具实行专用管理,设置明显的标识区分。
 
  若因特殊情况需共用工器具,则在使用后立即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消毒方式需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
 
  消毒后,由专人对工器具进行检查,确认无过敏原残留后方可再次使用。
 
六、储存与运输管理
 
  (一)储存要求
 
  在仓库中划分专门的区域存放含过敏原的原辅料和成品,区域设置明显的标识牌,注明 “含过敏原产品存放区”。
 
  存放时,遵循先进先出原则,定期对库存产品进行检查,防止因储存不当导致过敏原污染。
 
  同时,保持储存区域的环境整洁、干燥、通风,避免与非过敏原产品发生物理或化学接触。
 
  (二)运输安排
 
  对于含过敏原产品的运输,优先安排专门的运输车辆。
 
  若无法提供专用车辆,则在运输过程中对含过敏原产品采取有效的隔离防护措施,如使用隔离膜、分隔箱等,确保与其他产品完全隔离。
 
  运输前,对车辆进行清洁与检查,确保车辆无过敏原残留。
 
  运输过程中,严格控制运输温度、湿度等条件,防止产品因环境因素导致过敏原风险增加。
 
七、标签管理
 
  (一)标签审核
 
  建立更为严谨的标签审核流程,产品标签设计完成后,由品控部牵头,联合市场部、法务部及熟悉GB 7718 标准等标准法规的专业人员共同对标签内容进行全面审核。审核时,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内销过敏原强制标示:严格依照 GB 7718 - 2025 的规定,对于产品配料中含有的牛奶、鸡蛋、花生、坚果、大豆、小麦、鱼类、贝类这八类致敏物质,必须在配料表中以加粗、下划线等显著强调方式加以提示,或在配料表邻近位置,通过专门的致敏物质提示语清晰标注致敏物质信息。例如,若产品含有牛奶成分,应在配料表中 “牛奶” 二字处加粗或下划线处理,同时也可在配料表下方标注 “致敏物质提示:本产品含有牛奶及其制品”。
 
  (二)标签更新
 
  若产品配方发生变化涉及过敏原成分改变,在确认配方变更后的3 个工作日内,立即启动标签的重新设计工作,并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新标签的审核流程。
 
  新标签投入使用前,全面清理库存的旧标签,坚决防止新旧标签混用的情况发生。
 
  与此同时,及时通过正式的书面通知、邮件或线上沟通平台等方式,将标签变更信息通知到销售部门、经销商、零售商等相关部门和合作方,确保产品在市场流通环节中,标签信息始终保持一致且准确无误,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企业的良好信誉。
 
八、应急处理
 
  (一)预案制定
 
  制定详细的过敏原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处理流程,包括立即停止相关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启动产品召回程序、及时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与补偿、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与处理等。
 
  预案中需明确各部门及人员在应急处理中的职责与分工,确保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二)追溯体系
 
  建立完善的产品追溯体系,从原辅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储存到销售运输的各个环节,都需记录详细的信息,包括产品批次、生产日期、原辅料来源、生产人员、运输车辆等。
 
  确保在出现过敏原污染问题时,能在24小时内快速追溯到受影响产品的范围、批次及流向,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召回与处理措施。
 
九、记录与监控
 
  (一)记录保存
 
  对过敏原管理的相关记录,如培训记录、原辅料检查记录、设备清洁记录、标签审核记录、应急处理记录等进行妥善保存。
 
  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6个月,确保在需要时可随时查阅,为企业质量管理与风险追溯提供依据。
 
  (二)监控措施
 
  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管理小组,定期对过敏原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监控。
 
  检查频率为每月一次,检查内容包括各部门对制度的执行情况、人员培训效果、生产过程中的过敏原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等。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明确整改要求与期限,并跟踪整改结果,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推荐产品&服务MORE>>